
國內外大量資料統計和臨床實踐證明,人體缺硒就會造成重要器官的機能失調,導致許多嚴重疾病的發生。早在1974年,聯合國衛生組織就向全世界宣布:“硒是人和動物生命所必須的微量元素之一,各國要像補碘一樣重視補硒”。《中國食品報》也曾呼吁:“希望有盡可能多的富硒食品和防治缺硒疾病的藥物短期內進入百姓生活”。
生物活性硒應運而生
我國是一個較嚴重缺硒國家,全國70%土地處于貧硒狀態。由此導致畜牧養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損,其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然而,傳統的無機硒補給方法由于毒性大(劇毒品),吸收效率低已不適應當今的需要,必須進行科技創新。
申安公司的富硒梨汁生物硒工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發展起來的。2005年,通過“富硒梨汁加工技術開發”項目,北京申安食品有限公司(簡稱申安公司)開展了富硒梨及富硒梨汁的研發工作。依托北京申安投資集團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申安公司按照高標準、高起點、嚴要求、快發展的要求,樹雄心創辦我國第一家富硒梨汁生產基地。經過3年多的研制過程,終于完成一項高難度科技攻關任務——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出含生物硒的活菌制劑,簡稱“生物活性硒”。
與無機硒相比,生物活性硒在成分和性能上有很大變化,充分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優勢。在生物活性硒中硒元素以硒代氨基酸、硒蛋白和含硒生物酶的形式存在,硒原子的活性大大提高,而毒性卻降低了10余倍,從而把硒的用途推向一個廣闊的天地。
2006年,申安公司在大興區榆垡鎮完成了500畝的富硒梨生產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其富硒梨和富硒梨汁的各項安全、衛生性能指標均已達到設計標準和要求。并于2007年在大興區建立了3000畝的富硒梨種植基地,2007年8月正式生產加工富硒梨汁。
富硒深加工提升果品檔次
由于天然富硒濃縮梨汁中含有高含量、珍貴的保健成分(活性硒、SOD及多種維生素等),可用于配制多種多樣高品質的功能飲料,備受當今市場歡迎,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據申安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富硒梨汁加工技術的研究,是在富硒生物有機肥研究專利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科技成果推廣研究。
首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首先把劇毒的無機硒轉化為低毒的“生物活性硒”微生物制劑,這是一項重大科技進步。
其次,以生物活性硒制劑為硒源,再通過第二次微生物發酵,制備成一種叫“生物活性硒復合菌肥”的新型生物有機肥。
第三,把該種生物硒菌肥施入梨樹根部,或噴施在梨樹的葉面,生物硒菌肥中的硒即可轉入梨樹體中,經過植物細胞“活機器”的轉化,可采收到天然富硒梨,一般可提高鮮梨中硒含量2~3倍。
最后,對采收到天然富硒梨進行榨汁加工,即可生產出獨具特色的天然富硒濃縮梨汁。
為了檢驗生物硒菌肥在梨樹上的應用效果,申安公司的科技人員在大興區榆垡鎮十里堡村組織了小范圍試驗,歷時3個月,取得了預期效果,為大面積種植富硒梨積累了可貴經驗。同時也為在我國大批量開展天然富硒梨培育和富硒濃縮梨汁加工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范例。
應用該項技術培育的天然富硒梨,不僅可達到提高硒含量的目的,而且可實現增產(10%左右),還可以提高鮮梨的質量和風味。
同時,利用生物硒菌肥還可以培育其他天然富硒水果,并可嚴格控制水果中的硒含量。該項新工藝在北京申安投資集團已達到了產業化水平,可滿足大面積種植天然富硒水果的需求,也為果汁加工企業提供可靠的“天然活性硒”的來源。由于生物硒菌肥具有顯著的抗菌功能,可以大大減少農藥用量,從而顯著降低水果及果汁中的農藥含量,為生產無公害水果、果汁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提高果品的檔次。
以規模化推進產業化
為盡快將這一利國利民的高新技術產品推向市場,解決果農賣果難問題,帶動更多的果農增收致富,推動大興區南部的新農村建設進程,申安公司決定今年在大興南部投資1.6億元,建立3萬畝的富硒梨汁原料生產基地,并將富硒梨汁生產技術投入規模化生產,以規模化推動富硒梨汁產業化的發展。
該基地的建設,符合國家及北京市生物科技產品產業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進大興區乃至全市農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種植業的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為我國富硒食品進入國際市場作好物質準備,帶動我國其他富硒生物食品行業的發展。
通過“富硒梨汁加工技術開發”項目,申安公司研究、制定了我國第一個《富硒濃縮梨汁生產技術標準》,為富硒濃縮梨汁項目的規模化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公司研制開發生產的富硒梨被北京市果樹產業協會、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中國園藝學會、奧運推薦果品評選委員會聯合推選為“奧運推薦果品”,為公司富硒梨產品進軍奧運市場奠定了基礎。公司開辟的水果富硒種植及富硒濃縮果汁的生產工藝,代表了我國及全球水果業發展的新方向。
“富硒梨汁加工技術開發”項目的實施,不僅是增加梨汁科技含量,解決農民賣果難問題,帶動農民致富的需要,而且是確保公司濃縮果汁項目正常生產經營任務完成的需要,也是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的需要。因此,項目的實施和開展是大勢所趨,也是建設大興區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的需求,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