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大興區栽培梨樹的歷史悠久。早在明朝萬歷年間,龐各莊梨花村的“金把黃”鴨梨就曾作為貢品進奉皇宮。大興區作為北京市梨生產基地,全區共有梨樹10萬畝,年產梨占全市梨總產量的50%以上。1993年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首都梨生產基地縣,1997年大興梨生產基地被列為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建設項目。然而,隨后的幾年中,原有梨樹品種單一、滯后,果品質量差等問題日益突出,逐漸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2000年起,大興區政府專門聘請了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13位專家,對全區的果品生產進行市場定位,對果農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科研攻關,從選育枝條、嫁接、剪枝等生產關鍵環節,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為農民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
2005年,“大興區梨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被列為北京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大興區政府按照“生態化開發,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品牌化營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支撐為動力,以富民為落腳點,持續、協調推進梨產業化進程,促進大興區梨產業的良種化、標準化、區域化,形成產銷一體化的格局,提升梨產業化水平,逐步建成質量高、規模大、品牌強、效益好的優勢梨產業區,使梨產業真正成為大興區富裕農民的支柱產業,帶動全市果品產業的發展。
2007年,全區“高接換優”果樹面積達5萬畝,生產精品梨1000多萬公斤,實現經濟收入7600萬元,效益是原來的2~8倍。先后引進種植了五九香梨、圓黃梨、美國的紅考密斯、英國的康佛論斯、法國的阿巴特等20多種洋梨,種植面積達1萬畝左右。已有近20萬畝果樹資源進行了品種結構的縱向調整,精品梨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品種超過200個,年產優質梨6000萬公斤,占全市梨總產量的51%,是北京市最大的精品梨種植基地。
為了提高精品果品的市場占有率,大興區先后成立了果品產銷協會、樂蘋農產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專業技術合作組織,提供新品種引進、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和服務,搭建起果業銷售網絡的信息服務平臺。果品遠銷到英國、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
區政府還為大興精品梨注冊了“格福”商標,統一了品牌、統一了包裝,使果品生產開始步入正規化、產業化軌道,實現了梨品牌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2005年大興區被命名為梨生產國家標準化示范區。同時,大興還完成了《北京市梨地方標準》的制定。經過努力, 2001年,大興區的梨通過北京市安全食品檢測,獲得北京市安全食品證書,2004年通過農業部檢驗為無公害食用農產品。
這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大興區新品種梨平均價格大大高于以前,而且年年脫銷,供不應求。平均價格都不低于5元/公斤,是種植鴨梨等傳統品種的8~10倍,科技創新為其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極大地提高了果品的經濟效益,達到了“興果富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