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文明創造了現代城市,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經濟能力的增強,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同時,工業文明帶來的弊端和隱患已開始顯現。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基于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發展模式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生態文明正在全方位地影響和改變著現代工業文明。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不能沿著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跨越式地邁向生態文明才是正確的選擇。生態人居是城市發展與鄉村建設中人居環境的理想目標,也將成為城市與鄉村趨近和諧統一的有效途徑。
為什么需要生態人居
工業文明弊端危害城市生活
工業文明城市的發展一直以資源與財富的匯集為中心,忽略了對自然環境和原生資源兩個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的保護。若干年來,模仿和替代主義主導著人居環境建設的發展方向,由于財富的驅使,科技的能力,城市的發展忽略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與環境,為了追求舒適,不惜耗費大量的資源與能源在高密度的現代城市空間模仿營造人工化的自然環境。由于局部的營造和替代自然環境,導致城市整體環境的惡化,水和空氣的污染,交通的堵塞,人居空間的壓抑與病態,使城市人的健康和壽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雖然城市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和保障功能,但弊端還是逐漸會埋沒優勢。目前城市的許多功能都是為了克服城市的弊端被動形成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逃離密集的城市居住環境,尋找生態化的人居環境舒適空間正在成為現代生活的發展趨勢。
鄉村建設需要城市功能
工業文明的成果和優勢相對集中地體現在城市發展建設中,同樣,資源的過度耗費和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也集中體現在城市發展建設中。鄉村盡管遠離工業文明的成果,但卻經受著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資源掠奪和環境污染。礦山開采、煅燒冶煉、化工制造等工業化過程對鄉村的影響越來越重,而工業文明的成果與利益卻主要集中體現在城市,這種不平衡的社會發展體系導致城鄉之間的經濟與社會功能差距越來越大,鄉村的教育、醫療、商貿、文化等遠落后于城市,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協調和充實鄉村應具有的城市功能。
追求生活質量的必然選擇
面對目前城市發展的現狀,城市人居環境和理念正在開始轉變。大量鄉村人口為了經濟利益和對城市生活的追求來到城市,而許多城市居民則為了尋找健康、舒適、具有活力的生活環境而在郊區或鄉村落戶。人流的分散遷移和對人居環境的需求,導致人居建設區域分布的調整和居住品質的提升。城市中心區已不再是財富和人才的唯一匯集地,郊區正在過渡成新的財富分流區。由于人口和建筑的逐步分散遷移,城市中心區域的環境恢復與再造成為城市改造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發展趨勢將成為城市人居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生態人居的適應性
適應于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環境
生態人居的建設是一種適應于自然、經濟、社會環境的人居建設,在任何一種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都可以應用生態人居的建設理念實施生態人居的建設,雖然生態人居建設的標準和風格有差異,但在特定條件下實現相對最優的人居生態系統的目標是一樣的。城市、郊區、鄉村的生態人居建設環境不同,建設的標準也有差異,但最終的目標將趨向一致。目前,郊區是建設生態人居的較好區域,相對于城市中心區,郊區的半徑將會越來越大,直到覆蓋整個鄉村,屆時,城鄉間就會趨近和諧統一。
適應于使用者的經濟能力和基本需求
生態人居可以依照使用者的經濟能力和基本需求實施建設,生態人居可在特定的經濟與自然條件下建設。不同的習俗、不同的勞作關系、不同的氣候特征、不同的經濟能力等都將對應著不同的生態人居特色。生態人居是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佳人居環境與生存體系。
生態人居的建設環境
依據目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距離城市中心區域1.5~2倍城市建成區半徑的區域是近期生態人居建設較為適宜的區域。在這片區域內擁有生態人居所需的基本條件和特征優勢,發展郊區型生態人居可以引導城市發展和鄉村建設的方向。目前郊區型生態人居建設最關注的因素在以下幾個方面。

依托城市功能便捷
現代交通與通信條件為郊區提供了便捷的城市功能依托環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工業文明創造的城市功能優勢主導著人們優良生活需求的基本標準。教育、醫療、商業、物流等條件和優勢是鄉村近期難以具備的。城市郊區是利用城市功能最有利的鄉村區域,在基本生活和工作需求的獲取方面基本等同于城市中心區域的居住條件。
擁有宜居自然環境
由于郊區距離城市建成區有一段距離,所以自然環境與鄉村的區域環境相似,受工業文明的城市建設影響并不是很大,原生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基礎存在,有足夠的利用和發展空間。通過環境的恢復與再造,人居環境會得到完善和提高,并擁有生態人居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和共生生物相互依存與發展的條件。
具備循環再生能力
生態人居的顯著特點就是具有循環再生的能力,郊區的空間和條件為人居環境中有機物、無機物、水、能源、建筑物生命周期內的循環再生利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因此,在生態人居的建設中可以充分利用郊區具有的條件和相關的生態工程技術,在努力實現郊區型生態人居循環再生能力的同時,建設適合地域特點和經濟能力的人居環境。
便于生活工作兼顧
生態人居必須滿足生活和工作的和諧互動,只有便于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郊區的生態人居具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由于距離城市較近,城市公交和私人交通都比較便捷,因此,即使工作在城市中心區域,在有限的時間內也可以方便地到達工作崗位。
生活成本經濟適中
郊區的生態人居建設標準是根據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決定的,在人居環境建設與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內,生態人居的生活成本經濟適中,同比城市中心區域類似居住條件低30%以上的運行管理費用。
動態發展的生態人居
時間的階段性
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和階段,都對應著相應的經濟能力、技術水平和自然環境。由于生態人居建設是動態發展的,只要建設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把握住建設生態人居的能力和條件,并能夠了解資源、挖掘資源、利用資源、保護和恢復資源,任何時間和階段都能夠建設生態人居。
環境的可變性
無論是城市,還是郊區、鄉村,環境都是可變的,要建設生態化的人居環境,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利用、恢復和再造尤為重要。城市要注重生態環境的再造與恢復,郊區要側重生態環境與城市功能的有機整合,鄉村則要偏重于城市功能的強化建設。生態人居的建設要關注和利用環境的可變性,建設具有不同區域特點的生態人居空間。
能力的適應性
生態人居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體現在全生命周期內,不同時期建設的生態人居雖然會有其多方面的局限性,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應該都是具備的。用動態的觀點理解和建設生態人居,就能夠更加了解生態人居建設的適應性特征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生態人居的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我國正處在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期,引導城市和鄉村共同走生態人居建設之路,就會逐步減小城鄉差異,使城市與鄉村相互良性共生,逐步趨近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 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