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聯動市場 食用菌產業注入新活力
——市級食用菌產業農村科技協調員資源站成立
本刊訊 為了促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解決產業鏈條脫節問題,北京市科委農村發展中心農村科技服務港與愛農信息驛站聯合,于近日成立了市級食用菌產業農村科技協調員資源站。來自11個區縣的30多個食用菌種植戶參加會議。
市級食用菌資源站的建立,有效促進了公益性與市場化科技服務的有機結合,使養殖戶擺脫了產銷脫節的困境。該站由愛農信息驛站組織開展、以市場化運作為背景,由農村科技服務港提供技術成果導入、科技培訓、科技咨詢等要素;通過培育專業協會或農民合作組織,以“龍頭企業+農戶”、“協會(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組織模式,和農戶簽訂供銷合同,為農戶提供菌棒,并負責銷售;專家為農戶從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提供技術支撐;從技術和銷售兩大環節為農民開展服務,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大力培養農村科技協調員隊伍建設,帶動北京郊區農民增收致富。(市科委農村處 農村發展中心)
通州區表彰農村科技協調員先進典型
本刊訊 2月26日,北京市通州區2007年度農村科技協調員建設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在通州區東方賓館隆重舉行,北京市科委楊偉光副主任、通州區鄧乃平區長等領導出席了會議。
會上,通州區組織部部長王春元宣讀了通州區科技領導小組《關于通州區表彰農村科技協調員先進典型的決定》,共表彰獎勵了農村科技協調員標兵10人、優秀農村科技協調員90人。
通州區科委主任季志會在發言時表示,通州區2007年農村科技協調員建設措施得力,機制靈活,實效顯著,全區已經建立了由區科委、區農委、區組織部、區人事局、區科協、區團委、區婦聯等7個部門聯合管理的多系統農村科技協調員隊伍,這支隊伍已達900人。北京市科委楊偉光副主任在講話中對通州區農村科技協調員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表示市科委將繼續為通州區科技的發展提供大力支持。本刊記者 陳治光
“科技奧運與工業設計”論壇舉辦
本刊訊 2月20日,由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科技奧運與工業設計”論壇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召開。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林文漪、北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楊義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鄭吉春副主任等領導出席了當天的論壇。
論壇上,2000年悉尼奧運會首席設計顧問Michael Bryce、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設計師Nik Hafermaas、2007瑞典世界高山滑雪錦標賽場館CEO Lars Lindqvist3位國際設計專家,從實戰經驗出發著重闡述了大型活動與設計產業之間的關系;奧組委文化活動部景觀規劃與實施處處長曾輝以自己的親身工作為素材,回顧了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籌備過程中設計如何為奧運設施建設服務;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陳冬亮從奧運促進我國設計實力提升及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等方面進行了形象的解讀;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李衛則從“科技奧運”的角度探討了奧運與可持續設計的關系。
本刊記者 陳治光
昌平區
引進農業新成果
今年,昌平區將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引進百余個農作物新品種進行試種與示范,將進一步實現利用科技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作物新品種包括紅小帥、金福西瓜等小型西瓜;密童等無籽西瓜;根芹、雪小町等根、莖類蔬菜,百利蕃茄、佳粉十五、日本長茄子等茄果類蔬菜;紅畝紫甘蘭、綠菜花等甘藍類蔬菜;板蘭根、蘆蒿等藥膳類蔬菜;京科糯2000等鮮食玉米;朝鮮薊等葉花類蔬菜;羅勒等芳香族蔬菜以及砍瓜、紅秋葵等。同時,還將引進高溫土壤消毒技術、傻瓜營養塊育苗技術、保護地葡萄高產栽培技術等農作物栽培新技術。(閻瀟倩)
簡訊
昌平區: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增至5家
近日,北京利德華福電氣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變頻器和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載貨汽車2種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其余3家為:北京清華陽光太陽能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都肉雞公司、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閻瀟倩)
朝陽區:技術輸出成交額突破一百億元
來自北京市技術市場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07年朝陽區共輸出技術4349項,成交額77.83億元,增長37.65%;吸納技術4345項,成交額46.28億元,增長24.08%,居各區縣第二位。 (朝陽區科委)
大興區:技術輸出和技術吸納能力顯著提升
2007年大興區技術輸出和技術吸納能力明顯提升。2007年全年輸出技術923項,成交額達20.6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8%和153%;吸納技術667項,成交額達5.5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7%和35%。
(大興區科委)
通州區:
2007年專利申請量再創新高
2007年通州區累計申請專利683件,與去年相比增長了25.78%,其中發明專利145件、實用新型專利244件、外觀設計專利433件。企業專利申請251件,占全區專利申請量的36.6%,較上年增長了10個百分點。
(通州區科委、區知識產權局)
密云縣:專利申請首次突破100件
2007年密云縣共申請專利112件,首次突破100件大關,同比增長70%,在各區縣中排名第二。此外,2007年密云縣還獲得授權專利48件,同比增長153%,在各區縣中排名第三。(密云縣科委)
平谷區: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獲獎勵
日前,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MB5型血液五元素分析儀》,被市科委認定為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該企業目前已有6個產品通過認定,將得到市政府5年的獎勵支持。 (平谷區科委)
昌平區
調研駐區科研院所
為了給昌平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奠定基礎,日前,昌平區科委在統計局、工商局、質監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等單位提供的備選單位中篩選出186家單位,并著重對駐昌高校、沙河大學城、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重點區域進行實地調研。共登記科研院所103家:其中國家級科研院所10 家;市區級科研院所5家;駐昌高校科研院所40家;企業科研院所17家;由科技人員創辦的科研院所15家;與醫院相結合的研究所8家;已確定將入駐昌平的科研院所8家。 (李月)
宣武區
“茶行業信息服務系統”項目接受調研
近日,由市科委信息技術處代處長、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促進中心主任胡青華帶隊的市科委“科技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專項調研組到宣武區調研,聽取了宣武區科委、圣約達公司關于“馬連道茶行業信息服務系統”項目進展情況的匯報。市科委調研組充分肯定了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認為該項目對本市其他特色街區具有突出的示范意義,并提出了4點指導意見:一是此次市科委新的18個專項計劃必須要與各區縣重點工作中的科技需求對接;二是在最近二三年中,各區縣要集中精力做一兩件重大項目;三是要進一步強調科技引領作用,吸引多方面的投入和更多社會資源的參與,發揮展示效果;四是實施項目過程的同時要建立運營機制和創新團隊,打造品牌效應。 (宣武區科委)
崇文區
科技工作接受市科委領導調研
日前,市科委副主任鄭吉春及相關負責同志到崇文調研。
鄭吉春副主任對崇文區2007年科技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表示今后將繼續關注崇文區科技發展,多方面支持崇文區經濟、社會發展,在一些有特色、科技含量高的項目上給予重點指導和幫助,同時希望崇文區在服裝設計、文化旅游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融入科技力量,爭取做出更多亮點。
(崇文區科委)
基層動態
順義區
“喝”牛奶的草莓“富”了農民口袋
龍灣屯鎮柳莊戶村投資153萬元,利用農戶流轉給村集體的土地建起34個設施農業大棚,有4棟種植新品種草莓,30棟種滿了葉羅林等6個品種百合。據了解,柳莊戶村以培育優質產品為主,給種植的草莓熊蜂受蜜,不打農藥,采用腐熟雞糞、牛糞為底肥,再施以腐熟香油渣漚成的液體肥,果實成熟期利用滴灌技術直接向植物根部澆牛奶,并對果實進行嚴格疏果,保證每株只留果實3~4個。按每茬500公斤的產量、170元/公斤采摘價估算,4茬反季草莓可實現收入32萬元。(宗廣禮)
朝陽區
2007年專利申請和授權繼續實現較高增長
2007年朝陽區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穩居全市第二的位置。2007年全區專利申請6295件,同比增長14.04%;授權3174件,同比增長31.37%。
朝陽區2007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呈現幾個特點:一是專利質量明顯提高。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占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的58.37%和34.18%。二是專利授權量增長明顯。2007年專利授權量占申請總量的50.42%,授權總量同比增長31.37%,增長率比2006年高出26個百分點。三是工業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到了全區總量的近一半。四是職務發明專利處于明顯優勢地位。2007年朝陽區職務專利申請量占全區總量的68.59%,授權量占全區專利授權總量的62.03%。
(朝陽區知識產權局)
昌平區
4家企業獲技術標準資助
近日,中關村管委會公布了2007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技術標準資助資金支持項目的企業名單。在共計49家企業、81項技術標準獲得資助的企業中,昌平園有4家企業的9個標準項目榜上有名,獲得資助額度達325萬元。這4家企業分別是:北京利亞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北京康比特威創體育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和中外建設信息有限公司。(葛志杰)
密云縣
組織科技教育專題講座
近日,密云青少年宮組織了近40位科技教師參加科技教育專題講座,認真聆聽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青少年學習與教育研究組”負責人、多媒體教育和人工智能專家米切爾·雷斯尼克教授做的專題為“如何培養今天的孩子適應明天的創新社會”的報告。
雷斯尼克教授認為培養兒童,應該遵循:在玩中學習知識,在玩中解決問題,在一個具有挑戰性、刺激性的環境中發揮他們的創造力。“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是現在老師們面臨的問題,美國在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方面所采用的方式和經驗引發了教師們的思考。
(孔海燕)
豐臺區
豐臺科技館舉行“科普體驗一日營”
豐臺科技館在寒假期間組織開展了科普體驗一日營活動。在一天中,近百位學生體驗了科普互動、數字科普、觀看天文節目、迷你小機床制作、觀看地震知識展覽、環保體驗等活動。這些活動充分培養了同學們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
數字科普活動是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技術支持的電腦中的科技館。同學們通過游戲、互動問答、虛擬現實等形式,輕松愉快地學習相關科普知識。科普制作室是最吸引學生活動的場所。在環保體驗室里,一位同學對著儀器大聲喊:“啊!”“110分貝!”老師指導同學們對照噪音標準告訴他,他的聲音嚴重超標,屬于噪音。環境中的污染還有很多很多。如何治理?怎樣治理?通過親自試驗和觀看圖片,同學們發出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感言。 (段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