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常勇 博士,軍事醫學科學院組織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心肌、肝臟、腎臟、子宮及軟骨和骨組織工程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干細胞與組織工程重大項目課題以及北京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等國家、地方各類基金項目17項。在國內外發表科研論文70余篇。
王常勇是國內最早從事組織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他介紹說:組織工程研究是綜合利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材料科學等學科的最新技術,針對患者組織或器官缺失情況,利用細胞以及為細胞生存提供空間的支架材料,在體內外培育出所需的人體組織或器官。“就像生產零部件。”他打了個比方,“需要多少就培育多少,量體裁衣,制備完成后再給患者安裝上去。”
王常勇在第四軍醫大學讀本科時受到的是正規臨床醫生的培訓和教育,在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頜面外科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時研究骨代用品材料,又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生物材料。復合型的知識背景為他后來從事組織工程研究奠定了臨床和生物材料研究基礎。當時國內組織工程研究才剛剛起步,針對國外該領域研究進展,王常勇在國內最先發表了有關該領域研究進展的綜述性文章。
王常勇的科研事業起步之時,恰逢我國大力開展組織工程領域研究的好時機。在北京市科委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王常勇自2000年初開始負責軍事醫學科學院組織工程研究中心的籌建工作。他說,組織工程是一個系統集成的綜合性交叉學科,需要一系列關鍵技術的支撐,比如干細胞培養、種子細胞規模化擴增、生物醫用材料研制與篩選、人體組織器官體外構建,甚至計算機輔助機械制造技術等。研究中心建立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遇到了大量問題,但都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了解決。目前該中心已經成為國內少數幾家專職從事組織工程研究與產品研發的研究團隊之一。
除在軟骨和骨組織工程研究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以外,王常勇近年來還進行了心肌、胰島、腎臟和子宮等重要生命器官體外再造的組織工程學研究。他說:“骨和軟骨的研究工作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現在另外一個主攻方向是開展重要生命器官體外再造與相應臨床治療性產品的開發。”目前王常勇和他的團隊已經在國際上首次應用胚胎干細胞作為種子細胞來源,成功在體外再造了具有節律性收縮功能的心肌組織,且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腎臟、子宮、膀胱等重要生命器官的體外再造研究,并掌握了重要生命器官體外再造的一系列關鍵技術。
軟骨、皮膚等結構性人體組織成功實現了體外再造以及部分產品商業化并進入臨床應用,已展示了其廣闊的發展前景;血管、氣管等復合組織的再生,標志著組織工程已由單一組織再造向復合組織預制邁出了重大一步;而在心臟、腎臟、肝臟等組織再生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更向人們展示了人類有能力再生具有復雜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前景。
重要生命器官的再造現在還處于一個應用基礎研究的階段。以心臟再造研究為例,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初步具有了對受損心肌梗塞局部進行“創可貼式修補”的能力,但要完全再造整個心臟則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王常勇說,目前有一些技術已經可以開發出相應的產品,但是產業化前期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去攻克。“要實現重要生命器官的完整再造,目前仍面臨眾多的技術難題和挑戰。正因如此,選擇合適的發展戰略和思路至關重要。眼下最重要的是以提高臨床各類疾病治療水平的臨床需求為牽引,綜合運用組織工程最新技術和發展成果,以技術系統集成的策略尋找簡單、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具體的臨床問題,使組織工程研究真正在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發揮橋梁作用。組織工程研究只要始終以臨床需求為著眼點,通過多學科技術集成,必將在一系列重大臨床疾病的治療研究實踐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