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琰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室、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藥物質量控制及藥物代謝研究組負責人。從事藥物分析、新藥質量控制、藥物代謝等研究16年,負責或主要完成10余項新藥研制和中藥的質量研究課題。2002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藥學,一個看起來就很深奧的專業,對王琰來說,卻是她從高中開始就立志要努力終生的領域。
王琰的理想是制藥,為了這個理想她放棄了保送上吉林大學化學系的機會,毅然報考了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選上軍醫大學,是想讓自己的意志品質經受更多的磨練;選擇藥學,是將研制更多的新藥來治病救人作為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
機遇與努力同行
“其實應該說是藥物分析,包括方法和分析化學,也就是通過質量分析、研究和對代謝物的分析,對新藥研發進行質量控制,并研制出新藥的安全指標。”對于自己的研究領域,王琰這樣向記者說明,并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新藥研制的眼睛。
1995年,通過自己的努力,王琰成為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室的一員。藥物所是中國藥學研究領域的最高學府,那里云集了我國藥學專業最優秀的專家和學者,為我國新藥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當時的分析室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曾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成功地籌建了興奮劑檢測實驗室。
“能來藥物所工作,是我一生事業的重大轉折。”
1995~2003年,是王琰事業迅速發展的階段,由于工作出色,1997年她被王慕鄒教授錄取為在職碩士研究生。2000年,除了獲得藥物分析專業的碩士學位外,王琰還參加并主要完成了藥物所兩個一類創新藥物的質量研究和質量控制。
2001年9月,王琰被破格提升為藥物所質量控制主管,是當時所里最年輕的課題組長之一。2003年,獲得了衛生部副研究員資格。
“從剛開始時的實習研究員到2001年被破格提升為藥物所最年輕的課題組長,我深深感到,每取得的一點一滴的進步,都離不開眾多前輩老師和各級領導們的培養,特別是恩師王慕鄒教授的培養。可以說,沒有藥物所的培養,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績。”
堅持源于信念
對于王琰來說,能一直在這個行業里做下去,做出成績,除了興趣,還因為她那比一般人更強的信念。一直以來,王琰都在給自己設定形象:在大學,她代表黨員;在美國,她代表中國;在香港,她代表內地。在別的人看來,這是負擔,可對王琰來說,這是鞭策,是前進的動力,是讓自己必須更好更強的原因。
2003年9 月~2004年12月,作為訪問學者,王琰先后兩次赴美國康涅狄格老化與癌癥研究所,主要完成了NIH資助的抗非小細胞肺癌新藥質量研究,該藥為中藥復方, 并按美國臨床前實驗報批要求,已申報FDA。
“選我是因為我有從事中藥質量研究的經驗,我很高興自己在工作期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美國教授的好評,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王琰不無孩子氣地告訴記者,經過觀察比較,挑剔的Alexander Sun教授還是認為中國人能干。
2004年8月~2007年9月,王琰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醫藥學院的車鎮濤教授和藥理系的楊鶴強教授。因為臨時被美國教授請去救急,王琰比別人晚了半年才開始自己的博士研究,但她依然以優異的成績按時畢業,獲得藥學博士學位。期間,王琰承擔了“藏藥花錨有效成分代謝及藥理學研究”課題,首次發現花錨成分的心血管活性和作用機理。
2007年底,王琰毅然放棄了美國和香港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回到了藥物所。
“4年多的海外學習和深造,使我深深懂得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強盛息息相關。回來后正值“十一五”的發展階段,面臨的是挑戰,更是機遇。是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將留學所學報效給祖國。”這些話,會被很多人覺得天真,可是,已經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王琰卻讓你不得不相信:有些人,他們就是有著這樣天真而執著的信念,而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支柱。
(責任編輯 郭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