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非難天公不做美的時候,政府也同樣面臨指責。中國官方經濟學家預計,雪災對經濟的長期影響很小,一些國外分析家也持相似的觀點。
經過一周煎熬,劉小強(音)終于可以松口氣了。或許,中國政府的壓力也已略為減輕。
農歷除夕之前,惡劣的冰雪天氣終于有望緩解,這場大雪為中國交通帶來了嚴重影響。交通所需的能源短缺和食品供應不足,在中國南方很多地方蔓延開來,但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劉小強是安徽農村一名進城務工人員,在南昌做了一年的建筑工人。2月5日,回家的勝利向他招手,他終于買到了一張返程火車票。在拿到票的前一周,劉小強已在寒冷、潮濕而又臟亂的南昌站忍受了數日。
黑夜即將過去,劉小強感到很幸運。不過,因為天氣原因,他不得不多花了數百元——過去的一年,他每月只掙1000元人民幣(約139美元)。
過道旁邊就是散發著惡臭的廁所,南昌站出現了大隊警察,這已表明事態的嚴重程度。
中國式救災
在中國南部和中部,大雪、冰凝和凍雨,將數百萬人困在高速公路、鐵路和火車站上,他們感到束手無策。
電纜線和其他輸電設備因為不堪重負斷裂或倒塌,煤炭短缺在17個省區蔓延,至少有11名電力工人在搶修設施過程中因公殉職。一些地方供水也出現問題,食品短缺嚴重,很多地方的食品價格都在上漲。
對于一個政府來說,只有具備了保障社會基本需求的能力,才會得到人們的認同,但現在,所有的一切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同其他人一樣,劉小強抱怨說:“這種天氣是幾十年里最壞的。”他的這種判斷,似乎比來自政府的聲音還要肯定。
中國政府領導人緊急抽調部隊和工作人員趕往災區,希望減少災難帶來的影響,維護好社會秩序,使情況盡快好轉。中國領導人分別以各自的方式,表現對災難的關切和對人民的關心,救災以人們熟悉的戰時宣傳方式展開。
溫家寶總理趕往三個省會城市火車站視察災情,表達自己對受災群眾的同情和歉意。胡錦濤主席深入產煤地區,鼓勵工人盡快出煤。2月2日,吳儀副總理出現在南昌火車站,要求地方官員:“要對抗災救災的艱巨性有充分的估計。”
災難暴露隱患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政府在這場危機的處理中獲得了很高的分數。為增加供應,該協會成員迅速將煤炭以各種途徑運送到電力中斷的地區。
但這位工作人員也對煤炭和能源部門存在的官僚主義問題提出批評:為在緊急情況下維持供電,電廠應有18—20天的儲備用煤,而事實確是,很多電廠的儲備用煤不足3天。他警告說,電煤供應處于如此低的水平,如果中國遭遇攻擊,事態將非常嚴重。
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關閉了數千座有安全隱患的管理混亂的煤窯,使煤炭產量有所減少。由于產量降低,煤炭在寒冷的冬季價格飆升。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國政府對煤炭的價格補貼增加了13%,從每噸575元上升到每噸650元。但中國的電價卻沒有多少變化,不足以抵補成本的上漲。因此,很多電廠降低儲備,等待3月后煤價的季節性回調。
交通癱瘓,也突顯出中國看似牢固的基礎設施存在的隱患。政府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不得不面臨兩難選擇。不過,與災難對政治造成的影響一樣,雪災對經濟的影響也將是有限的。
據中國官方透露的數據,雪災對建筑物和農作物造成的影響已達540億元,這個數字在災后的統計中還將大幅上升。瑞士銀行投資研究部董事總經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認為,雪災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對經濟的影響也是短期的”,他表示不會因這場災害調低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
出處:英國《經濟學人》2008年2月7日
編譯:楊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