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角:趙宇
“百姓眼中的河北”攝影大賽紀實組優秀獎得主
獲獎作品:
《窘困的“草根”藝術家們》組照

主角心語:
我始終認為,傳統戲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可以說,中國戲劇臉譜是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名片。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遺忘我們自己的精華。它根植于民,完善于民,服務于民,它的生命力來自民間。
“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相信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曲調,很多人的成長從這兒歌里開始。聽到這熟悉而親切的聲音,會讓我們想到我們的童年,姥姥家,奶奶家,每到節日都會有這樣的場面。早早地我們就跑去占地方。開演了,我們這些兒童就到處跑著打鬧,或者跑到后臺去看演員化妝??粗_上威風凜凜的演員,脫下戲裝以后跟我們平時見到的叔叔阿姨沒什么區別,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在那個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能看上戲已經是莫大的享受了。
時代飛速發展,對傳統藝術有了巨大的沖擊,城市里很多四十歲以下的人都幾乎不看戲,對戲劇也知之甚少。這不能怪他們,是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快餐式的藝術,人們都已經浮躁了,沒有那個耐心去細細欣賞一場戲了,而寧愿去看一些流行歌星的演出,這就是一個快餐社會。
當代的傳統戲劇已經很難在城市找到市場了,但是在廣大的農村還是有著一定市場的。很多農村的百姓都會哼上幾句地方戲。家里有紅白喜事,請戲班子來;孩子過百天,請戲班子來。戲在他們的心中仍然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仍然是他們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戲班子的演員也是農民,農忙的時候他們是農民,跟其他農民一樣去春種夏忙、秋收冬藏,農閑的時候他們就組織起來,到各個村子里去演出,一半是為了錢,一半是個人的愛好。他們的道具簡單,演出場所簡陋,但是農民愛看他們演出。他們是那些農民中的一部分。
在鄉村,活躍著很多這樣的劇團,他們就是這些傳統藝術的傳承者。他們對演出有很深的感情,他們一絲不茍,認真準備,雖然場所簡陋,但是他們仍然兢兢業業,沒有半點馬虎。我作為一名攝影人,跟隨鄉村劇團走鄉串村,記錄下一路令我感動的點滴瞬間:有化妝的,有演出的,有后臺的,有困倦的,有打鬧的……通過這些鏡頭,看到了“草根”藝術家們破舊的演出服裝,因陋就簡的化妝設施,雜亂的演出場所……我們或許會感慨,或許會震驚,或許會無動于衷,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土生土長的“草根”藝術家們就是咱百姓的“明星”!

這些生活在廣大鄉村“半藝半農”的“草根”藝術家們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其中不乏窘困與尷尬。我還想傳達的是一種狀態,他們在生存與傳承、疲憊與豪情間穿梭于茅舍和“帝王將相的宮廷殿堂”之上,他們懷著質樸善良的本色,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入情入理地演繹著一幕幕厚重的人生大戲!
戲幕之后,臺口之間,演繹出多少朝歌、百姓可歌可泣的傾訴,又有多少千古絕唱的真情摯愛! 天地間滄海桑田,一幕幕、一折折、一段段的天理公斷悲合歡顏和著天籟般的韻律飛入百姓的心田!
我贊美這些有血有肉的歌者!我更贊美這些潛心“入夢”撼人心扉的瞬間!大俗也許才是大雅,我看到的不是雜亂的后臺,更不是所謂的“穿幫”,我看到的是一個個智慧的天使,感悟的是一幕幕人生的哲理。不,他們也不是天使,雖然他們沒有天使的力量,他們只有愛與恨的激情!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