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其最重要的政治生涯主持國務并推行新法的時期,與另外一個人發生了密切的工作關系。這個人叫馮京,他做到了宋朝的參政知事(相當于副宰相)、樞密副使(類似當今的國家軍委副主席),并曾與王安石一起進入政事堂,輪流執宰(值班)。
馮京出世并步入副宰相高位
歷史的鏡頭搖到公元1021年。
這一年,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出世。
同年,廣西西江邊上的古藤州,也出生了一個未來的國家重量級人物馮京。
史志對馮京的描寫是:“京自幼卓異,雋邁不群,稍長入學,舉目成誦,萬言立就”。
馮京是幸運的。他恰恰出生在一個“以文馭武”及“重文輕武”的時代。科舉,是宋朝年輕人要出人頭地必須要走的“獨木橋”。而馮京仿佛天生就是考試的料。
宋皇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48年,馮京跟隨父親來到了武昌,并在那里參加了鄉試,中了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49年,馮京又在當時的首都開封市參加了會試,結果又中了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緊接著,參加由皇帝親自做主考官的殿試,又中了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使“馮三元”的美名天下傳。
中狀元后,馮京出任的第一個重要職務,是荊南通判。
這個職務,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常務副市長。馮京在荊南通判的任上,勤政為民,政績斐然。一年后,奉調“中央”任職。
馮京上調后,幫助皇帝撰寫回憶錄,同時負責制訂和起草文件。
后來,馮京的岳父富弼當上了樞密副使(類同于國家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為了執行當時的官員回避制度,馮京“以翰林學士,知揚州”。很快又“知江寧”,改任南京市的行政主官。不久又升任開封市的軍政主官。當時開封市是宋朝的首都,首都的軍政主官,地位非比尋常。
不同尋常的學問稟賦加上后天的努力,使馮京在政壇上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很快在強手如林的官場中脫穎而出,實現了出將入相的夙愿。
公元1069年8月,馮京被任命為宋朝的參知政事(相當現今國務院副總理)。這一年,馮京剛好48歲。
至此,王安石、馮京二人同在政事堂工作,開始了長達四年共同執掌國家政事的同事生涯。
馮京與王安石“斗法”
王安石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大政治家。早在擔任參知政事的時候,就已經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
教科書《答司馬諫議書》里的王安石,給人的感覺是一位近乎完美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事實上,王安石是個飽受爭議的政治家。新法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由于實施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到后期新法“變味”,也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如果說王安石是一位激情澎湃、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馮京則是一位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政治家。他們二人都在基層做過領導干部,比較了解底層民眾的生活。在改造社會的方式方法問題上,王安石主張采取激進的方式,以犧牲富裕階層的既得利益為代價;馮京則傾向和風細雨式的改革,強調循序漸進。于是二人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王安石的改革,不但遭到了司馬光、蘇洵、歐陽修、蘇軾等一大批領導干部的反對,連和他共事的副手馮京,也加入了“反對派”的行列。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強國富民,但他試圖在較短時間內便扭轉一個王朝長期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了推行新法,王安石設置了許多架床疊屋式的機構,這些單位部門養了一大幫國家公務員,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財政資金。把增收和節支完全對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王安石變法的一個敗筆。
更為嚴重的是,王安石在選用干部上,過分注重工作能力,忽視個人品德。所以他的手下大都是一些“有本事”的貪官。呂惠卿是王安石手下的第一位大將。此人善于投機鉆營,王安石將他從一個小縣官提攜至宰輔的高位,作為自己的左右手,人們稱呂是“護法善神”。呂惠卿用人唯親,辦事唯“銀”,不但把胞弟安插到政府的重要部門做領導,而且在實施新法之后大肆搜刮聚斂。
許多貪官污吏打著新法的幌子,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對老百姓的搜刮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在王安石逝世后幾十年內,不但 “誕生”了宣和六賊蔡京、王黼、蔡攸、童貫、楊戩、梁師成,而且“誕生”了一大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的奸臣和貪官。
作為政事堂的重要領導成員之一,馮京在不同的場合公開明確表示自己不同意這個新法。馮京認為王安石的做法“更張失當”,這個新法,涉及面廣,事關老百姓的利益,搞不好會激發新的社會矛盾,動搖整個社會的穩定基礎。凡事須有度,無度難成法。
馮京多次把自己的見解,寫成書面文字,交給神宗皇帝。馮京和自己的頂頭上司王安石,還常常在皇帝面前爭得面紅耳赤。王安石對馮京的看法不以為然,并指責馮京“胡說八道”,要求神宗皇帝免去馮京的職務。
神宗皇帝沒有采納王安石的建議,而是認為馮京完全可以繼續留用,不但沒有免去馮京副宰相的職務,而且還讓馮京兼任樞密副使(國家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這段時期,西夏國對宋朝的邊境虎視眈眈,山西省境內的戰事一觸即發。為了抵抗西夏的入侵,大宋帝國不斷加緊戰備。
作為全國的軍事副統帥,馮京一方面督促和抓好邊境的軍事部署,一方面想方設法消除變法帶來的負面作用。這期間,馮京發現了兩個青年才俊,一個是劉分攵,另一個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蘇軾。馮京把這兩個青年學者推薦到了“中央辦公廳”任職,負責起草任免全國各地官員文件。有資格做這種工作的人,意味著進入了重點培養的青年干部梯隊,前途無量。蘇軾后來做官做到了禮部尚書。
王安石變法最后演變了一場政治內耗。變法派和反對派幾乎搞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的斗爭此起彼伏。凡贊成新法者皆受到重用,凡非議新法者盡數撤職。一些邪佞之徒鉆了空子,以擁護新法為名而竊據高位。
政府領導層的幫派之爭,極大地影響了國計民生,國民經濟陷入了困境。
公元1074年春,全國一直干旱,饑民流離失所。神宗皇帝面帶憂愁,在辦公室里對著一幫高級領導干部嘆息不止,要罷免所有執法行政不善的官員。當時王安石和馮京均在場。
王安石說:“洪水和旱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即使是堯、商湯的時代也不能避免,皇上不應該為此擔憂,但應該整頓政務來對應。”
神宗帝說:“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恐懼的東西,正是政務未完善啊。現在征收的‘免行錢'太重了,民怨很大,以至民間出現了怨恨朝廷的話。從近臣到外戚,沒有不罵娘的。又逢天旱,更加喪失民心。”
馮京插話說:“我也聽到了民間的怨言?!?/p>
王安石非常不滿地掃了馮京一眼:“不得志的士大夫都去找馮京,以他為歸宿,所以只有馮京聽說了那些話,我沒有聽到。”
但是,中央政府的許多領導成員,都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副宰相馮京他們這邊。甚至有人趁機起哄,說王安石的變法已經搞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認為天旱久不下雨,也是由王安石引起的,并揚言只要皇帝罷黜王安石,上天必將下雨?;适页蓡T和神宗帝身邊的許多政府領導成員也紛紛附和。由此可見王安石的新法在當時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上層官員中是何等不得人心。
迫于巨大的壓力,王安石不得不向宋神宗提出了辭呈,要求辭去宰相職務。公元1073年4月,王安石下調到南京市任職,由韓絳出任宰相,新增呂惠卿為參知政事。
鄭俠是北宋小有名氣的詩人。此人比馮京小二十歲,進士出身。他不贊同王安石的新法,曾借旱災的機會,繪流民困苦圖獻給神宗,將災民之苦歸罪于新法,還揭發過曾與王安石交往密切的呂惠卿的罪狀,得罪了變法派,最后被貶逐到了英州。就是這個人,認為馮京是一位仁義、務實的國家領導人,寫信給神宗皇帝,極力舉薦馮京做宰相。
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這個人品行不端,是一位入選《宋史奸臣傳》的政治佞臣。此人想借鄭俠事件排擠馮京,于是在宋神宗面前挑撥離間,造謠中傷,寫信給神宗皇帝說,鄭俠的奏章中有關于皇宮之內有人披甲上殿大罵宋神宗等事情,是馮京唆使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指導鄭俠寫成的。
神宗免去了馮京參知政事的職務,并將他下放到安徽亳州任職。
比王安石幸福的晚年時光
最美不過夕陽紅。這首歌要是讓馮京來唱,似最合適不過。
王安石則沒有這樣的雅興。1073年4月,王安石第一次被免職。不到一年時間,于1074年1月,東山再起,出任宰相職務。兩年后,再度下臺。1086年,司馬光執政,把新法全部廢除。當王安石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俊弊兎ㄊ艽旒由贤砟陠首樱醢彩羧徊∈?,享年66歲。
相比之上,馮京的晚年是幸運的。
馮京為政仁厚,這使得他在歷次政治斗爭的驚濤駭浪中大都能化險為夷。
他到亳州任職不久,神宗帝舍不得浪費馮京這樣的大才,于是馮京又得以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陜西省的渭州市做地方官。
不久,四川的茂州出現叛亂,馮京再次被調動到成都,擔任該轄區的軍政長官。西蕃首領何丹發兵攻打雞粽關,朝廷命令馮京率兵征討。一聞馮京大軍到來,何丹被馮京軍隊的聲威震懾,舉手投降?!端问贰芬还灿昧?7個字,記述了馮京的這次出征:
“蕃部何丹方寇雞粽關,聞京兵至,請降。議者遂欲蕩其巢窟,京請于朝,為禁侵掠,給稼器,餉糧食,使之歸。夷人喜,爭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為漢藩。”
馮京在成都做地方官,遠離了中央高層的政治斗爭,過上了一段比較舒服的日子。然而,這樣的好日子很快就結束了。
鄭俠一案真相大白后,神宗召馮京回京, “知樞密院”,就是任命他為樞密使。
馮京在朝廷任職多年,非常厭煩高層中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便以生病為由推辭了,沒有回京。
公元1085年,神宗皇帝去世,哲宗繼位。這時馮京已經64歲。
10歲的哲宗皇帝聽從母后的旨意,任命馮京以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身份,“拜保寧軍節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鎮彰德”。大名,就是今天的北京市。馮京擔任北京市的主要領導不久,又到了安陽軍區(彰德)任職。這是馮京一生中最后一次在地方任職,也是他擔任的最后一個有實權的行政職務。
后來,馮京終于卸下穿了大半輩子的峨冠博帶、寬袍大袖,換上了便服布衣。宋史記載:“時京已老,乃以為中太一宮使兼侍講,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師”。
就這樣,馮京退出了摔打了一輩子的政治舞臺,還原成一個貨真價實的大學者。
公元1094年,馮京在河南開封市(宋朝首都)與世長辭,終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