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峪村位于懷柔區九渡河鎮,距北京城區65公里,現有住戶88戶,260口人。這里村風純樸,村民熱情好客,是懷柔區首批掛牌的民俗旅游村。

走進這個小山村,一條條水泥路干干凈凈,竹扎籬笆錯落有致,潔凈的農家小院風格各異。沿柏油路前行,道路兩側的42盞路燈都頂著一尺見方的太陽能集電板。這是2007年由市,區科委共同支持資金,給村里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每到夜幕降臨路燈就會自動亮起,為村民帶來了極大方便。路燈燈管全部采用LED節能燈,壽命長,光照效率高。一盞路燈節能燈管加起來只有26w。全部用電都來自太陽能,太陽能路燈的蓄電池充電一天,可保證4~5天的正常照明。村支書王仕岐高興地說:“安裝太陽能路燈,一不挖溝二不架線,一年就能省下近6萬元的電費!”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更好地利用這種“綠色能源”,2007年,市、區科委還給每戶補貼6000元,在村里4 5戶人家的房頂上架起了容量達350升,可供20個人同時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提起這個既省電又方便的大家伙,村民們樂得合不上嘴:“這個太陽能熱水器太方便了,冬夏都可以使,容量大,還省電,游客和我們以后再也不用為洗澡發愁了!”
如果說太陽能這種新能源為西水峪村的農民帶來了方便,那么“吊炕”這項新技術則解決了農民冬季取暖的問題。自去年起,西水峪村的村民就進行了一次“炕頭”革命——把用了好幾十年的土炕扒掉,換成了節能“吊炕”。走進村民王仕軍的家中,筆者發現“吊炕”與傳統的土炕并不一樣。這鋪1O平方米左右的“吊炕”由磚壘的柱子支撐起來,離地架空,炕的外立面還貼上了瓷磚,非常美觀。據介紹,“吊炕”學名叫“高效節能架空炕”,是一種農村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和傳統的土炕相比,“吊炕”克服了傳統炕陰雨天冒煙不好燒的弊端,炕溫可按需求調節,并且熱得很均勻。炕灶綜合熱效率由過去的45%左右提高到70%以上。由于上下兩面都能散熱,可使室內溫度提高4~5攝氏度,同時還減少了燒炕造成的環境污染。

此外,為使科技在創新型鄉鎮的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農村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07年4月,市、區科委共同投資35萬元,在西水峪村實施污水處理工程。并采用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進行水處理,大幅節省了基建投資和占地,從污水排放管道中排出的污水經簡單沉淀進入一個占地只有100平方米的處理裝置,不僅避免了傳統處理難以去除的氣味,水質還優于建設部規定的“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污水在處理設備中停留時間由傳統工藝的8~1 2個小時減少到4個小時。全村206口人每天排放的300噸左右的生活污水經處理后絕大部分可以循環再用。

作為創新型鄉鎮建設示范村,西水峪村主打“科技”這張牌,積極爭取北京市,區科技部門的支持,充分利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吊炕”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在懷柔區新農村建設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