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于河南農村的李國慶報考大學的時候一心想搞導彈研究,因為視力不合格“只好”選擇了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畢業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南下廣東,6年時間讓李國慶明白自己“需要的并不是錢”,于是他回到北京開始了自己的科研道路。
科研之路如同創業
雖然李國慶自稱“浪費”。了6年時間,但顯然這段時間對他的人生非常有意義,因為他之后的科研道路如同南下廣東創業一般:只有兩個人、一個用車庫改造的實驗樓,沒有經費,看準了學術方向的李國慶開始了“創業之路”。當時我國正處于遙感領域的快速發展時期,他們用兩三年時間申請到了幾個國家課題,獲得了經費,并奠定了這個交叉學科的基本概念。一開始的時候是咬著牙挺過來的。他說,“現在這里面所有的設施都是靠我們自己攢起來的,而且還建立起了完整的科研梯隊,其中有3個在學術方向上都是國內最好的。”
1O多年的科研工作,李國慶總結出3點經驗:首先是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事來互相鼓勵、互相堅持;第二是要敢于堅持一件事;第三是沒有內部團隊的時候就建立外部團隊。他們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中國林業科學院資源信息研究所從第一個項目開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內部分工明確。把工作當作愛好的李國慶說,做科研一定要有科學精神,要有崇高的理想。
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采訪李國慶,恰好是他在歐洲空間局對地觀測研究中心作高級訪問學者的回國間隙。他此次專程回國,是為了參加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掛牌儀式,也是為了主持籌備對地觀測網格技術和下一代空間信息設施2007中歐高級研討會。

對地觀測中心的組建對于中國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來說是一件大事。李國慶解釋說,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與生物科技和納米材料一起被譽為21世紀三大前沿科技領域。他們的工作是將衛星傳回的數據進行整理和生產,但最終是為了支撐國民經濟的各種應用,基本上為除制造業以外所有的國民經濟產業服務,而且應用量非常大。比如Google Earth僅依賴數字地球科學的一個簡單應用,就可以做到一年上百億美元的產值。據統計,我國衛星數據每年的產值達60億元,其潛在效益可達400億元。
而如何對各類衛星和遙感飛機發回的龐大數據進行快速有效的處理和共享,正是李國慶和他的科研隊伍一直都在研究的問題。李國慶以新星項目“空間信息柵格(slG)關鍵技術與應用”為基礎,建成了空間信息網格平臺,并進一步衍生出了一個項目群。該研究在當時和現在都與國際研究水平同步。李國慶說:“衛星的資源分散性非常強,衛星所屬公司或單位的管理系統和分發處理系統都不盡相同,如何把信息協同起來為大家服務就要靠網格技術。”我國的遙感科學技術與國際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李國慶認為這差距僅有“一步之遙”。因此,他組織歐洲空間局的專家和國內頂尖的專家進行交流,目的就是引導國家決策建設下一代空間信息設施。借鑒歐洲經驗,可以節約大帚的金錢和時間,進一步縮小我們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談起一直忙碌于促成國家決策的工作,李國慶表現出了作為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這并不是“份外之事”,他說,“國家送高級訪問學者出國深造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者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能夠與國外的先進水平銜接上。我們有責任告訴國家哪個方向是對的。這也是國家培養我們的目的。”
責任編輯:郭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