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科技界研究機器人大體上是沿著三個方向前進:一是讓機器人具有更強的智能和功能,二是讓機器人更具人形,也就是更像人,三是微型化,讓機器人可以做更多細致的工作。
智能不斷提高
美日走在前面
從“機器人”一詞可以知道,它首先是一種人造機器。早期科幻作品中將它理解為一種仿人機器,而現代科技界則更多地把它理解為一種具有智能的機器。有智能的機器人早已有之,多年以前工業生產中就使用了工業機器人。但這種工業機器人一般不具備人形,離人的形象相差甚遠。目前,機器人向著人形化、智能化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型機器人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能舞蹈的,能為殘疾人服務的,能炒菜的,能翻譯的,能維持交通的,能照顧孩子的等,這些新型機器人正開始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相信不久,機器人領域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機器人將與30年前的個人電腦一樣邁入家家戶戶,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世界發達國家都投入大量資金加緊在機器人方面的研究。有關資料顯示,韓國在確定未來十年國家經濟發展的10個新的增長引擎中就包括智能機器人。而縱觀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里。美國將機器人作為高技術的發展重點,大量服務機器人已進入軍工市場;日本則成立了多個國家和企業支持的機器人研究中心,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持續性的研究。當然,其他國家也不甘落后。
機器人現場指揮樂隊
日本在機器人的人形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最近,日本機器人ASIMO現場指揮樂隊的新聞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日本機器人技術的領先性。
在一片暗淡光線的籠罩下,座無虛席的音樂大廳逐漸安靜下來,指揮家像模像樣地走了出來,站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全身閃著亮光的白顏色機器人,高4英尺3英寸。這個非同尋常的機器人名為ASIMO,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開發,它最近接受了一次嚴峻挑戰:現場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表演過程中,它生動逼真地模仿著真人指揮家的動作。
美英聯手打造機器蟲部隊
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機器人攻勢,美國自然不甘落后,美國不僅在研制可用于服務行業的機器人,還在與英國合作,打造一支“機器部隊”。英國軍工企業巨頭BAE系統公司正在為美軍打造的這支“電子昆蟲”部隊有望在今年年底亮相戰場。
據悉,英國BAE系統公司正在研制的是“電子蜘蛛”、“電子蟲”和“電子蛇”等微型電子機器人,它們將成為士兵在戰場上的耳目,用以幫助挽救數千人的性命。它們可以潛入危機四伏的地方,如布滿陷阱的建筑物或敵人藏匿處,將這些地方的圖像傳回處于安全地帶的部隊。
士兵們會攜帶微型機器人參加實戰,使用小型履帶式運輸車將其送至離目標最近的地方。接著,它們秘密潛入建筑物,將建筑物內部圖像傳輸回士兵的便攜式電腦,將里面的威脅信息詳細地告知他們。英國BAE系統公司剛剛與美國陸軍簽署了開發微型機器人的合同,價值1900萬英鎊。據報道,研制能像蜘蛛一樣爬行的微型機器人的計劃已十分成熟,研究人員最終希望能開發出像蛇一樣游動或像蜻蜓一樣飛行的機器人。
機器動物
成為研究領域新寵

機器人、機器蟲不僅可以用于戰場,近年來,在有關動物行為的學術研究中,研究人員為了能在自然環境下,而非實驗室中更為細致地觀察動物行為,常常借助于機器動物來達到這一目的,如此一來,機器松鼠和機器蜥蜴便一躍成為研究人員的新寵。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機器動物正協助研究人員在自然環境下,而非實驗室中觀察動物行為。此類研究能夠讓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動物如何團體協作、求愛、恐嚇對手及警告同伴危險到來等行為。
同時,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吸收信息素的假蟑螂可向真蟑螂施加同類的壓力,迫使其乖乖滾出具有保護作用的黑暗場所。在加利福尼亞,安裝在假雌性艾松雞身上的一臺微型攝像機,清晰地記錄下同伴中那些喜歡亂交的雄性艾松雞向這只艾松雞求愛的詳細過程及其他內容。研究人員表示,此項研究甚至可能有助于解釋我們人類一些類似的本能行為。
小得不能再小的機器人
機器人的用途決不僅僅這些。最近幾年,一些科學家致力于機器人的小型化研究,連納米級的機器人都問世了。
美國科學家正在研制一種可用于摧毀腫瘤細胞的微型機器“納米蠕蟲”,它能如巡航導彈一般在人體內自由游動,發現由于個頭太小其他技術檢查不到的腫瘤細胞。通過納米蠕蟲,醫生可在癌細胞開始擴散前發現它們的蹤跡,最終讓這些機械蠕蟲給其致命一擊。
領導此項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邁克爾·塞勒表示,“我們希望它們能在不損壞周圍組織的情況下,釋出抗癌藥物,摧毀腫瘤細胞。”這個研究小組還包括來自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他們紛紛為這個項目拿出其掌握的獨門絕技。納米蠕蟲長度相當于蚯蚓長度的300萬分之一,之所以被稱為納米蠕蟲,是因為它們能像蚯蚓般連接在一起。
按照這種奇特的設計,科學家可以使微型機器逃避人體自然保護機制的打擊,在體內長時間停留以完成交給它們的任務,但是又不能停留太長時間。塞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人體擁有各式各樣的機制,可以消滅小分子、大分子,甚至是納米顆粒或血栓等微粒,摧毀一切不應出現在此處的東西。”很顯然,這是件對人體健康有益的事情。
塞勒表示,研究小組取得了兩項“突破”。研究人員發現,涂上“某種粘液”的納米蠕蟲能躲避實驗鼠身體保護機制的打擊長達24小時,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它們足能找到潛在的腫瘤細胞。由于納米蠕蟲的特殊設計,一旦它們與腫瘤細胞相連,在身體掃描時會顯得異常突出,使掃描儀器更易對準腫瘤細胞。
目前這種方法如何逃過身體保護機制的原因還是一個謎。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將納米蠕蟲一個個分開,在掃描儀器下它們比氧化鐵小球更加突出明顯。也就是說,納米蠕蟲整體要比其各個部分重新組合起來更加顯眼,這表明納米蠕蟲也許能看到個頭更小的腫瘤。
我們提到的這些機器人只是幾個“典型”而已。事實上,機器人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機器人其實就是自動化的一個形象的說法,我們的很多器械和用品都已經帶有“機器人”性質,只不過這些器械和用品外形并不像人,沒有引起我們的關注罷了。
(責任編輯 鄧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