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東林 現任北京化工大學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型碳材料、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納米雷達波吸收劑、吸波材料、納米陶瓷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納米磁性材料、納米生物醫用材料、電磁屏蔽材料等的研究工作。2002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一個夏日的午后,在久違了的校園里,原本抱著采訪目的的記者,卻上了一堂“久違”了的化學課。唯一不同的是課程的內容由簡單的各種元素和化合物變成了更為復雜的碳纖維和納米材料,而上課的學生只有記者一人。
無處不在的碳纖維
談起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原本有些靦腆的趙東林開始侃侃而談:碳素纖維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既有碳材料“硬”的固有本征,又兼備紡織纖維“柔”的可加工性,在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這些優越的性能,使它成為高新技術纖維領域頗受關注的品種之一。如把它應用在飛機、火箭火焰發射口處,可以顯著減輕重量,提高有效載荷,改善性能,因此它是航天工業不可多得的重要結構材料。此外,碳纖維廣泛應用于建筑、體育器械、紡織、化工機械及醫學領域,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比如:釣魚竿、球拍等。
雖然碳纖維用途廣泛,但在科研生涯的開始階段,趙東林的研究對象卻是納米材料。從1993年獲碩士學位后開始研究的納米陶瓷材料,到1999年從事博士后研究時的納米碳材料,再到現在的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究方向的變化并沒有阻擋趙東林前進的腳步。
多年來,趙東林在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納米碳管、納米雷達波吸收劑、吸波材料、納米碳纖維、螺旋形碳纖維、新型碳功能材料、定向集熱治療腫瘤醫用納米磁性材料、納米陶瓷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和電磁屏蔽材料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作為項目負責人,趙東林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防基礎研究項目1項、國防科工委軍品配套項目2項,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研究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1項,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3項,作為技術骨干先后承擔“九五”國防科技預研重點攻關項目1項、國防科工委軍品配套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5項研究課題。
科研需要持之以恒
在采訪中,趙東林坦言從事科研工作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但在他看來,凡事都有規律可循,科研工作也不例外。結合自己多年的科研歷程,趙東林認為,要想做出成績、取得科研成果,就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開放合作交流的意識以及一顆好奇心。
趙東林表示,在科研工作中,一旦確定了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對于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而言,沒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鑒,其研究難度可想而知,研究過程有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堅持,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在科研過程中,有的時候趙東林也會遇到很多問題,由于自己知識積累有限。因此要經常與領域內的專家、教授進行討論交流,他們的一句話往往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在趙東林看來,保持一顆好奇心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對于啟發自己的思維以及解決自己領域的問題有時會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一個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是培養自己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進行創新的原動力。對于新的科技報道以及進展,趙東林經常會給予關注并認真思考。
近年來,趙東林還與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醫學院合作,制備出定向集熱治療腫瘤醫用納米磁性熱籽材料,目前已經制備出能夠用于注射的水基納米磁性流體,發熱性能滿足醫用要求。
“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的成果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造福百姓,趙東林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