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對任何想進入音樂世界的人而言,聆聽是第一步。
“自然”音樂會

自然界提供了各種豐富的天然聲音,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千奇百怪的音響:汽車喇叭聲,公園里人們的歡聲笑語,貓狗相互追逐的叫聲,晚風吹動樹梢沙沙作響……這些都組合成為大地的交響樂,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永遠也抹不去的美妙音符。
從大環境的各種變化中,孩子們可以經歷所有高低、大小、強弱的自然音律,對聲音、音色、音高和音量這些組成音樂的要素,產生基本的認識。
可以這樣做:
* 在生活中捕捉和感受各種聲音,同時告訴孩子,那是什么發出的聲音。
* 天氣不好時,可以坐在窗邊聽聽風聲和雨聲,并讓孩子模仿這些聲音。如,模仿雨聲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模仿風聲發出“嗚——”的聲音等。
* 把孩子在戶外聽過的一些聲音錄下來,再放給他聽。讓孩子自己來辨別,耳朵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可以邊放這些音響邊有表情地,慢慢地讀這些童謠。如《風爺爺》:那是什么聲?呼呼呼,風爺爺發怒了。
“咿呀”音樂會
孩子天生就對人的聲音感興趣, 他們喜歡聽自己的歌聲, 也喜歡別人給他歌唱。父母為孩子不經意地哼哼唱唱, 往往是讓他感到最溫馨的一段時光。
可以這樣做:
避免太過于強調音準和音樂技巧。 就歌唱技巧而言,3 歲前的小孩常常會誤以為大聲、小聲就是代表高低音的區別,甚至到四五歲,孩子還是不能夠準確地找準音高。所以,在孩子歌唱時,父母應該避免太過于強調音準和音樂技巧。
輕松自在。0 ~ 6 歲的孩子,需要的是輕松自在地陶醉在音樂世界里,而不是接受任何嚴肅正式的教學。所以,引導孩子如何仔細聆聽自己說話與歌唱的聲音,才應是最先考慮的重點。
與孩子有密切關系的事物,往往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根據大部分3 歲前兒童的生活經驗來分析,他們對生活化的“說唱”、流行音樂、電視廣告歌曲等都有特殊的偏好。
在游戲中加入節奏。孩子在玩耍時喜歡哼一些短歌,試圖唱他們聽過的歌,或者經常重復某些詞、短語或旋律……總之,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加入節奏。在很多時候,當別人和他一起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戲時,他會很高興。
最容易學的,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這些“小小孩”喜歡不同種類的歌曲,包括幽默的歌曲和安靜的歌曲。為他們選歌時,最好選擇歌詞簡短,節奏和旋律不斷反復的歌曲。這些歌曲一般可在民歌中找到。
總之,選擇適當的歌曲素材,必須考慮孩子的喜好、能力和程度,將所選出的歌曲讓孩子聽一遍,觀察他的反應以后,再加以節選。
父母必讀相關鏈接聲音的“黃金儲備”
匈牙利有一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名叫柯達伊。柯達伊非常強調,音樂教育的根基應首先扎根于民族音樂的土壤之中,進而在更廣闊的領域接受人類一切優秀的音樂文化。
柯達伊強調要給孩子提供優秀的音樂作品,在幾十年中花了大量的時間深入生活,收集民歌、童謠、民間故事等,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為不同程度的孩子所寫的上千首歌唱作品,在匈牙利被稱為“黃金儲備”。
這些都是5 聲音調且最大音域不超過6 度的歌曲,適合孩子稚嫩的嗓音;有的歌詞是優秀詩人專門為兒童所寫的抒情小詩,因而曲調的感情效果和吸引力較強。
“節奏”音樂會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一段可以稱之為音樂的東西,也許沒有和聲,也許沒有旋律,但絕對不能沒有節奏。
每個孩子都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只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和培養。還在搖籃里的孩子就喜歡靠在媽媽的胸膛,感受著媽媽的心跳進入夢鄉,因為這種生命的節奏是他早在胎兒期就已經熟悉的。從節奏進入音樂,是最自然、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種方式。
可以這樣做:
探索聲音的音樂。在生活中“尋找有趣的聲音”,可以培養孩子自覺、主動地分辨自己身邊各種聲音的能力。讓孩子意識到生活中各種物品都可以作為“樂器”進行演奏,在此基礎上鼓勵孩子們探索、創造各種發出聲音的方法,即演奏方法。
打擊樂游戲音樂。《盤子交響曲》是根據非洲音樂元素創作的一首獨特新穎的打擊樂作品,由大鼓、板子、盤子、弦樂等多種打擊樂音色,層層疊加而形成的1 分鐘多的音樂。
音樂中的這些音色可以很容易讓孩子聯想到生活中的盤子、碗等敲擊的音色,形象鮮明、生動有趣;節奏簡單明快、結構簡單。
父母可以和孩子創編類似的簡單的節奏,如“ta ta”“ta ta”“ta ti ti ”“ti ti ti ti”“titi ti ti” 等。把碗、盤子、筷子、調羹當做打擊樂器,在欣賞《盤子交響曲》(適合三四歲的孩子)的同時,使用創編的節奏為《盤子交響曲》伴奏。
節奏節拍較明顯的歌曲。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一首三拍子歌曲,也是一首古詩詞歌曲,歌詞選自蘇軾的同名詩。三拍子是四五歲孩子應該重點掌握的拍子,音樂中采用鼓來表現強弱弱的變化。
“表演”音樂會
結構鮮明的欣賞類音樂。音樂中的結構就是曲式,它是表示音樂中存在的各種結構要素,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交互作用。所謂的理解音樂的關鍵就是在于對曲式的理解力。比如,《回旋的游戲》一曲,用的是ABACADA 的曲式進行創作的,結構鮮明。欣賞時你們還可以進行即興的律動或舞蹈。
能表演故事的音樂。小紅帽、白雪公主、睡美人、三只小豬……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或找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加以改編,如果配上音樂會更加感人,增添戲劇的氣氛與張力。
父母必讀溫馨提示 給寶寶聽音樂的講究
1.選擇沒有嘈雜渾濁聲音的音響設備。否則,再好的音樂,不僅不能使寶寶產生美感,還有可能傷害孩子們的聽覺,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育。
2.不要把音響放在嬰兒的床頭。距離太近會使音樂變成噪音,磁場過大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3.在家里播放音樂時,最適宜的音量范圍是 40 ~ 60 分貝,而且不要同時打開電視等其他電器。還要注意音樂不要太重、速度太快,否則對孩子的聽力、身體、情緒都不利。
4.給 1 歲以內的寶寶聽音響設備里播放出的音樂時間不宜過長,每天15 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5.超過 90 分貝的聲音就可能對孩子造成聽力永久性損傷。小喇叭約110 分貝,擠壓玩具約110 分貝,那些閃著燈會唱歌和跑動的電動玩具約130 分貝,所以這些都不是孩子的音樂啟蒙的好玩具,而是孩子的聽覺“殺手”。
(選自《最熱門的26 種寶貝才藝培養全書——0 歲起步的才藝培養實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