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一個禮物
Q.女兒3歲了,好像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下班都向我要一個禮物。得不到就不開心,真不知道怎么處理。給她一個吻,她說不要,要能看得到的東西,比如她喜歡的小貼畫、小蛋糕……我能每天買給她嗎?
A:媽媽的禮物,的確會讓孩子很開心。因為媽媽知道女兒喜歡什么東西。
下班給女兒帶點禮物,并不能一概地說不好,因為這畢竟能以一個直觀的、感性的方式告訴女兒,媽媽去工作能使家庭的物質生活更豐富,媽媽不在身邊,但也在惦記女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工作給女兒帶來的是快樂呢?!
但是,禮物不應該是女兒唯一的快樂源。我們也不應該讓女兒對我們的期盼僅僅止于物質。何況,禮物太多,會讓孩子不懂得珍惜,也就失去了禮物的意義。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每天都買一個禮物。只要你堅持做些努力,孩子也很快會接受的。
1. 離別時,不要許諾。有些父母為了擺脫孩子的糾纏,順利出門,很容易隨口許諾:“下班了,媽媽給你……”這是使孩子更看重物質的“罪魁”。因為孩子一天都在盼這個東西,你沒有理由不帶給他。
2. 見面時,物質也不應是第一位的。見面的第一句話,我們往往習慣于:“快來看看,媽媽給你買了什么?”這很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物質。其實,即使我們給孩子買了禮物,見面的第一句話也應該是相互問候。對彼此身體和心情的關心,永遠應該是第一位的。
3. 共處時,我們要做孩子最貼心的游戲伙伴。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陪孩子玩,心存歉疚,希望用玩具來補償。久而久之,我們會忘記怎樣和孩子一起開心地游戲,而習慣于用玩具來代替游戲。雖然孩子需要獨立玩耍的時間和空間,但女兒只有3歲,我們還需要花時間和孩子一起游戲,一起讀書,分享孩子的發現,分擔孩子的煩惱。這不僅僅能讓孩子學知識、長智慧,也讓孩子的情緒得以健康、積極地發展。
相信,媽媽一定知道,女兒喜歡什么游戲,喜歡什么故事;相信,在這些事情中,孩子所獲得的快樂,會遠遠地超過那些小禮物。
“媽媽一定要接我!”
Q.女兒3 歲上幼兒園, 沒怎么哭過,算是適應得比較快的孩子。但是才讓我放心了小半年, 最近這幾個禮拜突然變得很焦慮,早上會追著我反復問:“媽媽,你晚上一定要來接我!”或者說“媽媽,你去單位請假陪我玩吧?”聽老師說她在幼兒園里情緒也不好。孩子到底怎么了?
A:不知每天都是誰在接孩子?是不是能夠準時接孩子?
不知家人的言語中對幼兒園是個什么態度?有沒有拿幼兒園來嚇唬孩子,對孩子說“你在家要是不聽話就送……”之類的話?或者對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特別不放心,不斷盤問,并且透露出還是家里好的語氣。
孩子是很敏感的,她從成人語氣和行為中接受的信息,有時候比你直接給她講道理要管用。如果有這類原因存在, 請及時調整養育者的行為和態度,讓孩子感受到你們對幼兒園的信任,以及你們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新發現的欣喜。
如果上述因素都不存在,也許我們就要從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中找找原因了。
1. 最初的新鮮感過去了。在初步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后,孩子自主的愿望會越來越強,于是,在新環境中受限制的感覺也會越來越強。對于這類孩子,父母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了解幼兒園的新規則。然后,讓孩子在家里來扮演幼兒園老師,同步執行幼兒園的規則。家園一致,容易讓孩子主動認同新規則,擺脫被動服從的狀態。
2. 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什么困難,又沒有人能夠理解時,也會分外想家。比如,以前一直是老師幫著穿衣服,現在老師要教孩子自己穿衣服, 就會出現有的孩子穿得很慢的情況。穿得慢的孩子,自然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以前總被溢美之詞包圍的孩子,多少會有些失落。面對這種情況,幫助孩子發展生活能力,會讓孩子更自信地生活。
3. 當大部分孩子都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后,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會越來越多。在這個集體中,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以友善開始,爭搶、碰撞會時有發生,力氣大的孩子會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嘴巧的孩子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敏感、內向、力氣又小的孩子,往往獨自傷心,又說不出來個所以然。如果能夠邀請一兩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家里來玩,會讓孩子們之間結下更深的友誼。交友能力的提高,會幫孩子在集體環境中生活得更開心。
4. 給孩子踏實的感覺。按時接孩子,這是非常重要的。但絕不要答應你做不到的事情:“第一個接……”許諾了,卻做不到,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可以多給孩子講講你的工作,如果可能,可以帶孩子去看看你的工作場所,讓孩子知道你工作的意義,以及你工作單位和幼兒園之間的距離。給孩子講講你在下班的路上會遇到些什么事情,你是怎樣想她的。真實的故事,會給孩子很踏實的感覺。
有一個故事《永遠不會遲到的爸爸》(2008 年03 期《父母必讀》“睡前故事”),可以每天都給孩子講,直到她想聽新故事了。
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
Q.我的孩子1 6 個月了, 經常動手打比自己小的孩子。現在別的小朋友媽媽一看見我們來都躲起來了。我該怎么對待她?
A:這么大的孩子,剛剛開始與伙伴的交往,有很多交往的規則、禮貌要學習。孩子偶爾的行為失當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內心對交往的規則很清晰,就會想出很多辦法,讓孩子明白我們在期待什么。
孩子才16 個月, 只要處理得當,就不會讓這種行為成為習慣。
1. 用行動制止 16個月的孩子,對于你的表情和行動是敏感的。如果遇到你的孩子在打其他小朋友,第一要做的就是用行動制止。拿開孩子的手,向對方安撫道歉后把孩子抱離現場。
2. 講簡單道理 16 個月的孩子,能理解一部分語言,但不會理解長篇的道理。孩子冷靜下來后,要用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她,打了弟弟妹妹,他們會很疼的,他們會害怕和寶寶玩的,媽媽不喜歡寶寶這樣做。
3. 教些交往的方法 有的寶寶特想和弟弟妹妹玩,但不會表達友好,上手就拍,其實并不是想打。這時,需要我們教會寶寶問好、教會他吸引弟弟妹妹注意的方法,幫助他理解弟弟妹妹還小,寶寶想玩的游戲也許他們還不會等情況。
4. 不冷落 有的父母對別人的孩子也很熱情,見面時又逗又抱,反而讓自家的寶寶覺得受到冷落了。這時,你的寶寶為了吸引你注意,可能也會出手打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在適度寒暄后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自家的寶寶,讓寶寶成為交往的主角,鼓勵寶寶的友善行為。
5. 清理環境 寶寶生活的環境中,有哪些人在用“打”解決問題嗎?最好不要給寶寶這樣的示范。急了就打,這種情形寶寶能很快模仿的。對寶寶偶爾“打”的動作,也不要去說:“我家寶寶就是愛打人,怎么辦呀?”而是有針對地說:“你想告訴我什么?要——喝——水?”讓寶寶覺得語言是最有效的工具,幫她養成用語言表達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