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動蕩最久的時期。這一時期,陵墓被盜案層出不窮,其中名人陵墓被盜更是難以計數。
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內,有一座藏在茂林修竹之中的古冢,這就是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之墓,名為惠陵。據唐代《酉陽雜俎》記載:“近有盜發蜀先主墓墓穴。盜數人齊見兩人張燈對棋,侍衛十余。盜驚懼拜謝。一人顧曰:‘爾飲乎?’乃各飲以一杯,兼乞以玉腰帶數條,命速出。盜至外,口已漆矣。帶乃巨蛇也。視其穴,已如舊矣。”這個故事顯然有點荒誕不經,但劉備墓被盜,卻是不爭的事實。
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哥哥孫策之墓曾遭盜掘。孫策年輕時,好生了得,人稱“小霸王”。死后葬于蘇州城附近。據宋人著《孫王墓記》載,盜墓賊曾挖開孫策墓,得到了很多的金玉奇器,如銀盂杯、金搔頭等。后盜墓賊被抓獲,這些寶物全部被一個叫朱勵的人據為已有。不久,孫策的墓地被廢。變成了官窯。
諸葛亮之兄、東吳大臣諸葛瑾墓也在明朝時被盜。這一事實見于《三岡識略》一書。書中寫道:吳郡的東關外有封土堆。當地人都傳其為皇墳。明朝時有一獵戶到關外打獵,見到土堆旁有一個孔穴,當夜便潛了進去。他發現里面有石床石幾,上面堆滿了金銀器物。最奇的是有一寶爐,形狀古樸,色彩鮮艷。這只寶爐后來幾經轉手,被當地一富豪購得。富豪將其置于案上,只見爐內香煙自發,結成五色云。更神奇的是。在煙云中還能隱隱約約看到一只白鶴在飛翔。墓中有一短碑。其上刻的文字表明墓的主人是諸葛瑾。后來吳郡的官府抓獲該獵戶,將寶物全部沒收。但那只寶爐卻散失民間,下落不明。
由于諸侯并起,群雄逐鹿,戰亂頻繁,這一時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點:墓葬形式多種多樣,盜墓活動異常猖獗,各種傳說不脛而走。疑冢和秘葬,就是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喪葬形式。最有名的是曹操,傳說其死后設疑冢72處,使人至今不知其墓所在。東晉十六國時的后趙皇帝石勒、石虎死后設置了疑冢,后來有人曾盜掘石氏二陵,結果里面空空如也。關于其設疑冢之事,《鄴中記》中記道:“石勒陵在襄國城西南三十里,名高陵,不筑墻,不種樹。立堂皇五間。安攢圖勒大臣像。又于堂皇東立重陵。虎陵在鄴西北角,既葬鄴中便即其封城,故未有名。或云尋被掘,凡此二陵皆為偽葬。石勒、虎自別葬于深山。”而石勒母親王氏死后,因懼怕政敵來盜毀墳冢,也采取了秘葬的方法。南燕皇帝慕容德死后,其出葬方式為“乃夜為十余棺,分出四門,潛葬山谷”,使后人“竟不知其尸之所在”。
關于秘葬,最神秘的莫過于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諸葛孔明。他受劉備“三顧茅廬”感動而出山,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輔佐劉備成就了霸王之業,形成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亮暮年,仍率師出征,寫下流傳千古的《出師表》。相傳諸葛亮因為魏延夜闖大帳。延壽之法被破壞后,便一病不起,最后客死五丈原。彌留之際,他遺書后主劉禪,囑其在自己死后,將尸體入棺,由4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杠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對于這位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的丞相的最后遺言,劉禪豈能不遵?于是他命4個關西壯漢,抬著諸葛亮的棺一直往南走。這4個漢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終于體力不支,但是此時杠未斷,繩也未爛。4個人商議后,將諸葛亮的棺木就地掩埋。回去后。他們報告劉禪,說將丞相棺木掩埋于杠斷繩爛之處。劉禪聽了報告后覺得有點不對勁,怎么這么快就會杠斷繩爛呢?于是將4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幾個人經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4人殺死。4人被殺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這個故事本該至此結束,但后人為了渲染諸葛亮之機智,認為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因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國必將被司馬氏所滅,而蜀國滅亡后司馬氏一定會來挖他的墳墓,所以他在死后繼續“導演”了這出戲,以保自己生后安寧。曹操與孔明,都采取了隱秘的辦法處理后事,但前者被認為是一種“奸詐”,后者則被理解為“機智”,其中的微妙之處,值得后人細細玩味。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