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歷,人們天天見面,一點也不感到陌生。但是,中國的日歷比起外國人的日歷,有更多的內涵,更多的趣話。
這種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可供查考的歷書,一年一本,每日一頁。它在古代被稱作“歷日”、“歷本”、“時歷”,皇帝使用的歷書叫“皇歷”。清代乾隆時,因為乾隆皇帝名叫“弘歷”,為了避諱,歷書又改名為“時憲書”。
大約在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朝廷史官將一年的日歷分為12冊,每冊一月,一天一頁。每一頁上寫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監每天在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終,先交皇帝過目,然后再送史官存檔。史官按照日歷所記載的內容,結合朝廷和國內各地發生的大事,編寫“國史”。后來,許多官員也覺得這樣的日歷不錯,于是競相仿效,編成供自家使用的日歷。再往后,又有人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及黃道吉日之類,都先印在日歷上,留下大片空白以備記事,這就是最早的日歷。日歷發展成掛歷、臺歷等樣式,已經是近代的事了。今天,日歷已成為人們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記日和記事的功能,還成了人們學習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工具。
也許因為日歷作用甚多,使用甚廣,歷代謎家“愛歷及謎”,制作了不少妙趣橫生、膾炙人口的日歷謎。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才華橫溢,世稱“詩歌奇姿,文亦縱肆”。徐渭曾創作過一道日歷謎,謎文是:“摸摸無節,看看有節。兩頭冰冷,中間火熱。”這道謎語含蓄形象,謎味甚濃。清代小說家尹湛納希所著的《一層樓》中,也有一道日歷謎語:“眼看季節全,手摸無扳援。兩端寒徹骨,中間熱炎然。”在福州民間,也有一條與此異曲同工的謎語:“頭尾冰凍凍,中間曝曝熱。表面干酥酥,里邊多是汁。”頭尾隱指年頭年尾氣候很冷(冰凍凍);中間六、七、八月三伏天連著秋老虎,正是“曝曝熱”;而日歷表面“干酥酥”(干燥),其實都是“汁”(福州方言“汁”與“節”諧音)。類似這樣幽默有趣的謎語,我小時候也聽過兩則。一曰:“一物真稀奇,一天脫件衣。倘若到年底,只剩一張皮。”二曰:“歲數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小。面貌日新月異,家家不可缺少。”
時下,燈謎愛好者獨運匠心,又制作了許多與日歷有關的謎語,如:明史(猜日用品二),謎底:日歷、月歷;二月(猜節日名),謎底:元宵節(謎面“二月”乃“元宵”二字的刪節);三星期(猜一字),謎底:昔;新歷初一(猜廣西縣名),謎底:陽朔(新歷即陽歷,扣陽;初一扣“朔”);二月十五日(猜唐詩目),謎底: 《春望》 (二月,會意為“春”;農歷十五為“望”);十二月初一(猜宋代歷史名人),謎底:方臘(會意為剛交臘月)。在日歷燈謎中,有不少是擷取日歷中的節日名和節氣名為題材的。如:元旦(猜成語),謎底:有朝一日(謎面的元作朝代名解);元宵(猜成語),謎底:一朝一夕;中華崛起(猜節氣名),謎底:立夏;日復一日(猜節日名),謎底:重陽;園中舊貌變(猜節日名),謎底:元旦;清明前一日(猜節日名),謎底:元旦(清、明兩代之前為元代);公開談廉潔(猜節氣名二),謎底:白露、清明;春花秋月何時了(猜節氣名二),謎底:夏至、冬至。這類日歷謎令人開心,催人奮進,給人啟迪,可謂寓教于樂!
每逢快過年的時候,我都會想起中國改革開放前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的那些年代。那時候,我們農家有一張《春牛圖》(印有全年陽歷和農歷)就算不錯了。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國外親友可以郵寄掛歷回國贈送國內親友了。我祖母是歸國老華僑,我們每年都能夠收到寄自異國他邦的掛歷。雖然只是幾張紙,但卻非常風光,許多鄉親都帶著羨慕的眼光到我們家來看新奇。辭舊迎新拿下來的舊掛歷,也早早有人爭著要去“賞鮮”。往事并不如煙。那年頭就是這樣,說怪也不怪。
新日歷掛上墻。新日子開始了。時光如流水。隨著日歷一頁頁地撕去,猶如一棵樹上的老葉一片片掉落,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如此?有一首詩寫得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在閑話日歷的同時,更應該珍惜今日,拼搏今日。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