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要] 本文分析了內地富豪慈善冷漠的現狀,從個人和社會兩方面因素分析了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各種基金會和建立健全財稅政策機制以及倡導愛心觀念和正確的財富觀,形成良好的捐贈文化氛圍等三個方面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 內地富豪 慈善冷漠 原因 對策
在奢侈品和慈善事業之間,許多內地富豪選擇了前者,這是市場經濟制度之下富豪的自由。但作為公民,富豪不能只享受權利卻規避義務,身份不是來自財富的多寡,而是來自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一、慈善冷漠的現狀
慈善是貧與富的流通,也是企業家群體在另外一個舞臺發出的最強音。香港首富李嘉誠,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夫婦和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國巴菲特等都將自己的大部分財產捐給社會。中國內地的富人不愛捐款,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自中華慈善總會的統計表明,大陸富豪對慈善事業的捐贈小于15%,而他們擁有的社會財富卻在80%以上。國內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但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只有1%的企業曾經參與慈善捐贈。中華慈善總會的捐贈中,近80%來自海外,只有20%來自內地。然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多位的中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標價1188萬元的賓利轎車,在中國的銷量世界第一。從1993年起,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進口法國高檔葡萄酒的最大市場;中國大城市娛樂場所的豪華程度和消費水平不次于巴黎和紐約。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中國大陸富豪消費奢侈品每年的市場規模約為20億美元,約占全球總額的12%,未來10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地,市場規模將達115億美元,占全球的29%。內地富豪在奢侈品領域一擲千金的情狀與慈善貢獻相比過于吝嗇,造成這一情形的雖然與我國當前的慈善事業管理體制不合理有一定關系,但無論如何,富豪們在慈善方面的貢獻與其財富地位實在不相稱。更有甚者,個別參與慈善事業的富豪的目的不在慈善本身,而是試圖利用慈善的光環掩蓋其非法牟利的行徑,如上海社?;鸢钢新漶R的億萬富翁張榮坤就是“上海市慈善總會名譽副會長”便是明證。這種內地一些富人寧可揮霍而不愿捐贈的情況就是人們通說的“慈善冷漠病”。
二、富豪“慈善冷漠”的原因
1.富豪的個人因素。首先是部分富豪缺乏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捐贈意識。目前中國不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其“為富不仁”的主觀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足夠的社會責任感。慈善行為的物質基礎是財富,而它的感情基礎是愛心,有愛心才捐助助人。其次,富豪們的捐贈文化和倫理觀念有待加強和改進。傳統上,我國是一個重親情、重倫理的社會,如此歷史和文化氛圍,與西方社會的富豪認為給子孫留下太多的財富并非好事恰好相反,使得中國人的歷史感和傳承意識較強,而把財產遺贈給后代,正是這種傳承文化的必然結果。
2.社會因素。首先善款容易“下落不明”。部分慈善機構運作不透明、缺乏監督,喪失公眾信任。目前,企業和個人所捐的善款很多“下落不明”,基金會丑聞也屢見不鮮;其次,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尤其是在稅收方面缺乏鼓勵引導機制也是重要原因。在西方發達國家,很多企業和富豪之所以為慈善事業捐贈,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從避稅考慮。如在美國,當善款的數額超過應繳稅收的10%,可以減免10%的稅款,在我國只有3%,且在實際操作中并未落實。另外,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也高額累進——當遺產在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再者,我國缺乏慈善捐贈的氛圍和環境。富豪們擔心公開捐款之后帶來的麻煩和后果,如:富豪階層的冷嘲熱諷;親朋好友無窮無盡的乞求;一些部門,甚至官員頻頻索捐;擔心慈善捐款管理不善甚至被挪用、貪污等,如2004年網易掌門人丁磊為印度洋海嘯災區捐獻后對媒體道出的疑慮,就真切地勾勒出我國慈善捐贈的社會環境。
三、內地富豪“慈善冷漠”的破解對策
要治好富豪的“慈善冷漠病”,不僅需要富豪增強愛心和責任感,更需要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
1.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各種基金會。政府如民政、稅務等有關部門,應借鑒慈善事業較發達國家的政策,根據我國國情及早出臺專門政策對慈善機構強化財務監督,杜絕慈善資金濫用和腐敗行為,在對慈善機構的監管中,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機制,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樹立慈善機構的良好形象。依靠慈善機構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核實被救助者的基本情況和對整個救助進行必要監督,填補當前法律在此層面上的空白,一方面從道德層面規范慈善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依靠法律保駕護航。
2.建立健全財稅政策機制。一是對捐助慈善事業加大免稅力度,二是用高額的遺產稅、贈與稅對資產轉移進行限制。慈善公益事業對于調節社會分配關系十分重要。貧富懸殊要依靠國家調節收入分配緩解,而稅收是二次分配的主要工具。稅收過重會降低效率,影響發展以及社會財富的增加。但如果慈善事業發達,可以調節貧富懸殊,大大減輕運用稅收手段的壓力,實現既不影響效率和發展,又不會使社會階層矛盾激化,影響穩定。美國的遺產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3.倡導愛心觀念和正確的財富觀,形成良好的捐贈文化氛圍。通過宣傳、制度保證等措施,讓捐贈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喚醒富人們的社會責任感,讓“第三次分配”成為一種自愿選擇。慈善的光彩,源于社會公正的制度與敞亮的內心,它穿透競爭社會與自私人性的遮蔽而放射。健全的法律、向善的道德與互助的文化,成為慈善事業生發共榮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不要讓熱心的救災捐助者寒了心”,《北京青年報》2006年8月15日
[2]“中國富豪的慈善冷漠病”,《法制周報》:2006年9月4日
[3]“法律短板堵塞民間慈善成長空間”,《燕趙都市報》2006年9月15日
[4]“中國富豪該學學如何做個好公民”,《南方日報》:200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