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市地方海事處擔負著丹陽市境內48道河流、360余公里水上交通安全的重任,其中干線航道100余公里,年船舶通過總量1億多噸。下轄云陽、高橋兩個海事所,在編人員21名,直接從事一線執法的僅有15人。在這片水域中,我們始終堅持“執法為民、服務水運”的宗旨,以方便群眾安全出行和保障水上安全暢通為己任,通過“12395”水上搜救這個平臺,為廣大船民提供了一利-簡便、快捷的報警渠道,提高了內河水上搜救的快速反應能力,做到了“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兩年來,“12395”搜救中心共接處警302起,救助船舶264艘次,救助船民479人次,挽回經濟損失近300萬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立足“三個提前”,細化水上搜救應急機制。搜救工作重在預防,我們把握了搜救工作這一內在規律,一是做到根據季節變化提前預案。針對季節變化給水上搜救工作安全帶來的困難,提前做好各項預案準備,對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行過細的探討,注重水上安全監管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提前制訂了《汛期水上安全應急預案》《枯水期保暢通應急預案》。2006年9月24日凌晨2時許,我處“12395”值班室接到報警:魯濟寧拖0903號船隊,在途經蘇南運河丹陽段南二環橋下時,因航段突起大霧,造成行船視線不良,該船首檔滿載700噸煤炭的駁船與先期因大霧停泊在該航段的魯濟寧拖0967號船隊尾檔駁船發生碰撞。接警后,我處迅速啟動了水上搜救應急預案,由于各項救助措施準確、及時。指揮到位,經過4個多小時的緊急救助,事故船舶成功獲救,挽回經濟損失20余萬元。二是做到對船舶到港秩序提前預控。要求到港船舶必須按規定提前向海事機構報港,實行“船舶報港制”,避免了超限船舶擅自進港帶來的被動局面,同時也大大改善了船舶涌進堵港的現象。二是做到對可能發生事故的苗頭提前預防。我們通過寄發《致船公司公開信》與企業提前溝通,發布《告船民書》對船員宣傳教育等形式,加強水上突發事故的預控,及時發現違章苗頭和事故隱患加以制止,有效遏制和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突出區域間聯動,提高水上搜救安全監管綜合能力。我市是連接蘇南運河鎮江段和常州段的水上重要通道,水上搜救工作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與常州、金壇、溧陽等地方海事建市了水上搜救聯動機制,做到了水上安全監管雙向管理、區域聯動,打破了水上交通管理區域上的界限,有效地提高了水上應急救助效率。2007年12月4日,我處“12395”值班室接到常州市城區地方海事處電話,告知常州市武進轄區航道起霧,造成船舶大量積壓,清求我處支援。我處立即啟動防堵保暢應急預案,出動聯動保暢應急分隊,派出海巡艇和海事執法人員,迅速趕赴兩市交界處,連夜對上行船舶進行控制,至次口早晨7時,航道全部暢通。自從建立水上搜救聯動機制以來,我處協助兄弟海事單位,出動海巡艇21艘次,出動海事執法人員79人次,排除險情6起。
強化水上監控,提高應急搜救速度。我處在省、市局的幫助下,在轄區內建成了電視監控系統以及VHF甚高頻通訊系統,為及時發現遇險船舶、及時組織有效救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大大提高了搜救速度。今年5月18日凌晨4:50分。我處“12395”上搜救中心值班人員值班時接收到高頻信號:蘇南運河陵口段發生航道堵航事故。隨即通過電子監控設備查知:在蘇南運河丹陽境內29公里—37公里航段確有大量船舶滯留。我處立即啟動了保暢應急預案,現場抽調3艘“海巡艇”和10余名海事執法人員組成了應急小分隊,經過連續6個多小時全力奮戰,終于在當日上午11時前,疏通了受堵航段,全線恢復暢通。受堵的船主都說:“丹陽海事救助速度真快,多虧了他們啊。”
兩年來,我處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船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把方便讓給船民,把困難留給自己,“12395”水上搜救應急服務被廣大船民親切地稱為“水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