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支柱產業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地區、結構、功能的關聯性,是區域自主創新的載體。經濟欠發達地區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調整縣域經濟結構,不斷提升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支柱產業 區域自主創新 經濟欠發達地區 對策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經濟區域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并具有獨特的發展規律和特征。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落后,必須依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調整縣域經濟結構,不斷提升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一、支柱產業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關聯性
1.支柱產業的概念
支核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較大比重,對于產業結構高度化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以及在附加值、稅收、利潤、就業等方面對社會作出較大貢獻的產業。
2.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相關理論
自主創新是在完全擁有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技術知識,并將技術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過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我們認為,自主創新就是依靠本地的資源,通過自主研發產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和標準,以及將這些成果和標準轉化為新產品或經濟效益的活動。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是區域所擁有的企業、科研單位、高校等機構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潛力,以及將這種潛力轉化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技術創新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具有動態性、累積性、可持續性等特點。
自主創新活動的順利實現依賴于三個條件:第一,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自主創新要素的空間集聚。第二,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自主創新主體間的緊密合作。第三,利于知識和創新擴散的自主創新網絡。
3.支柱產業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關聯性
(1)地區關聯。在我國,國家層面下的地理區域通常與行政區域具有合一性。因此,通常意義上的區域自主創新更多的是指省級創新體系或地區級的創新體系。在此含義上,支柱產業成為區域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2)結構關聯。企業、大學、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及環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疊性。支柱產業的核心單元式企業和相互依存的企業網絡。區域創新的基本主體(企業、大學、中介機構和政府)如果位于產業區域,往往也構成支柱產業的主體要素,否則就構成支柱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3)功能關聯。區域自主創新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和進行新知識、新技術的生產、擴散和運用。支柱產業實現創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網絡,促進知識在本地擴散流動。因此,促進區域內的知識流動和創新主體互動是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發展的共同功能。
總之,支柱產業是區域自主創新的載體,是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所在。如果沒有本地化的支柱產業為依托,區域創新就失去了根本的發展動力。
二、支柱產業對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
1.發展支柱產業是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過程看,產業升級一般經過兩個階段;一是第二產業產值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二是服務業產值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從產業構成的要素來說,今后要向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有重點地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優化產業結構,使各個部門特別是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發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2.發展支柱產業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在改善人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方面,支柱產業具有重要的保證作用。比如,地處山東省西部的菏澤市,目前800多萬人口,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住和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特別是要興建大量經濟、適用、美觀的住房,以完成“安居”工程,適應住房商品化和廣大消費者的購買力水平,需要大力發展建筑業。
3.大力發展支柱產業,既是從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的,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般規律
由于支柱產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的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在國民經濟發展新階段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例如,機械加工業既需要上游產業為它提供眾多的原材料,又為其他各行各業提供大量的技術裝備;更重要的是,機械工業具有用現代工業技術替代傳統工業技術,以便使整個國民經濟轉移到現代技術基礎上來的重大作用。
三、制約經濟欠發達地區支柱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創新觀念的制約
不少企業經營者對于高新技術項目高風險、高投入過分注重和強調,導致對科技項目的研發猶豫不決、瞻前顧后。同樣,對于人才引進,一心想用其才智,而不想放權于才,讓利于才。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企業經營者存在小富即安,怕冒風險,患得患失,父產子承等傳統思想觀念,缺乏憂患意識,缺乏做大做強的決心和信心。二是由于企業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不靈,技術開發能力薄弱,導致對項目的市場前景信心不足。三是少數企業經營者素質不高,缺乏遠見。
2.創新環境的制約
從大環境看,科技信息服務、技術咨詢、項目評估、技術經紀、專利事務、創業融資、管理咨詢等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極為缺乏;科技合作仍以傳統模式為主合作不夠規范,導致企業所獲科技信息量小,效率低下,成本較高;技術交易市場尚未真正建立起來,信息渠道不暢;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抄襲、假冒等不正當競爭現象屢禁不止。人才流動、人事爭議的法律保障機制不健全。從小環境看,對高新技術企業或高新技術項目的扶持,沒有形成一整套有力的制度和政策,尤其對于剛剛起步階段的企業或項目,尚未有針對性的鼓勵支持措施,如設立風險投資基金、創業基地等。
3.創新人才的制約
雖然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工作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人才隊伍與經濟社會發展仍有一定差距,人才總量仍然不足,人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隊伍不穩定,特別是高層次、高素質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熟練的技能人才極為短缺,制約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4.企業制度的制約
企業管理水平相對于企業發展而言,嚴重滯后。大部分企業距離現代企業制度所要求的規范運作機制尚有差距,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健全,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分離,沒有形成專業化的管理分工,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這既不利于整合企業內部資源,發揮出企業的最大效能,又不利于智力的引進。
四、經濟欠發達地區創新支枝產業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改善創新環境
一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自主產業自主創新意識。二是強化政策導向,改善創新的政策環境。三是加快營造創新的服務環境。四是政府要加快科技創業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設,使之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基地;同時開發網上技術市場,引進一批技術領先的項目,解決幾個制約產業提升的技術瓶頸。
2.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制度是保障和推動科技進步最重要的制度。比如,菏澤市應以菏澤牡丹、魯西黃牛、林木生產加工為品牌,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普及專利知識,廣泛宣傳,提高全民的知識產權意識,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真正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
3.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一是加快推進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加大對研發經費投入的引導與支持力度,各級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企業的研發投入也要進行適當的補助。二是積極探索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企業經營和收益分配,激活人力資本,激發人才的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積極性。三是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克服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現象。
4.進一步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步伐
自主創新的實現,最終要落腳于人的創新活動之中。一是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改變引才就是引進高學歷人才,輕視甚至忽視引進大量高素質勞動者的觀念;二是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四是要重視人才資源的再利用。
5.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產業集群是培育企業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溫床。企業彼此接近,會受到競爭的無形壓力,不甘落后會迫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企業集聚會降低知識的傳播和學習成本,利于創新。為此,政府應該統籌規劃,確定產業集群的創新機制,建立產業集群多元化的融資體制,調控市場,依靠市場力量推動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動,加強中介服務,加大集群企業內部的創新合作與技術、信息交流。
參考文獻:
[1]張凌: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7,(12)
[2]楊艷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與評價[J].技術經濟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