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文化就是“自然約定俗成而非書面的行為和規范”;企業文化較契約制度在激勵和約束企業成員上具有比較優勢;優秀的企業文化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
[關鍵詞] 企業文化 契約制度 比較優勢
一、企業文化——企業必然的制度創新
“市場運行要花費成本,通過成立一個組織允許權力(企業主)指導資源配置,可以節省某些成本。”于是在勞動分工、減少偷懶、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契約市場、信息的不完備性等各種理論的解釋中,企業是作為替代市場交易的另外一種組織形式出現。
企業的經理人為了企業的剩余索取權獲得而必須要求他發揮最大潛能來管理好企業。這樣企業的經理人就必須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契約合同(或者說是企業正常運行的各種規章制度和約束機制等)來監督企業成員,使得監督成本和監督收益達到有效的統一。企業的監督制度的出現對于企業的運行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這是維系企業經理人和企業成員之間契約合同關系的有效媒介。
企業的存在和發展與其所處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環境等密切相關,而且企業的發展歷史過程、企業創始人的精神品格等對企業的發展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企業經理人可以利用企業存在的這種獨特性(與其他相似企業在文化背景、家族管理、歷史背景、企業使命等各種因素比較)制造各種差異化的優勢,并把這種差異化優勢轉化為一種激勵信息和刺激信息傳輸給企業成員。這種信息是一種正面積極的激勵信息和刺激信息,可以有效提高企業成員的生產熱情、奮斗干勁、團結精神。企業經理人可以很好的把業已存在的各種企業規章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轉化為企業成員的一種意識形態,有效的作為一種正面積極的激勵因素。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企業文化的出現是企業減低監督和激勵成本的必然的制度創新。
企業成員內部存在非正式組織行為。在企業中,強制性的契約和正式的制度首先規范著人們的行動以求獲得行動的一致性,但是由于人自身具有“社會性”的人性,使得人在企業生產中又內生出一種自然規則,即非正式組織的文化規則。“非正式組織就是企業成員在共同的工作過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會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團體,這些團體有自然形成的規范和慣例,其成員必須服從。”(芮明杰,袁安照,1998,P38)上述的正面積極的激勵因素以及非正式團體自然形成的規范和慣例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企業文化。
二、企業文化較正式制度的比較優勢——建設企業文化的緣由
企業的契約制度作為正式的制度設施并以監督機制形式在企業內部運行。契約制度要發揮監督和激勵作用,必須先轉化為企業成員頭腦中的直接意識形態,然后這種直接的意識形態再影響企業成員的具體行為,這是因為人的行為總是直接受到個人意識形態的影響。企業文化則作為“自然約定俗成而非書面的行為和規范”以意識形態直接深刻的影響和規范著企業成員的行為,這是因為企業內部的價值觀和經營哲學、禁忌等精神符號在行為層次上都已經轉化為一種企業內部共同遵循的規則—一種人際間的默契,而非契約下的行為。它就像原始宗教中的圖騰和戒律,深刻的影響其成員的意志和行為。
兩種作用模式比較之后,企業文化較契約制度能更有效的影響企業成員的行為。人的行為更多的是受到自己意識形態的指導。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內部的一種非正式制度,以直接意識形態的途徑最為直接有效的激勵和約束企業成員。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存在,如果沒有很有效的轉化為企業成員頭腦中的意識形態,那充其量只是外在的制度形式,不能有效的產生激勵和約束的作用。企業文化一旦形成,企業成員便會以企業經理人的合作伙伴身份完全納入企業的運作之中,雖然企業成員可能沒有剩余索取權的激勵。
企業文化也因此比企業內各種規章制度的激勵和約束效果更具有優勢,這對于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洞悉企業文化的本質特征——建設企業文化的關鍵
1.企業文化的不可復制性。企業文化是扎根于企業內部的內生變量,它始終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緩慢的進化和發展。企業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具有十分穩定的獨立性和單一性。
2.企業文化的彌補性。任何完美的契約制度是不可能全面監督和激勵企業成員的行為。企業文化則可以有效的彌補這些缺憾。
3.企業文化的制度化。我們可以發現好的文化規則,使之制度化或通過儀式使之強化;我們也可以通過不斷的經驗檢驗各種規則,選擇更有效的制度,使企業達到一種自發有序的狀態。
4.企業文化的原創性。企業文化是企業中群體經驗的積累,它常常包括了企業最初領導人或第一批創業成員從自己經驗中領悟到東西,并逐漸融入更多成員的理性思考,最終沉淀為組織內共同遵循的原則。
5.企業文化的頑固性。企業文化容易造成一種思維定勢,使人們的思想囿于其中,而且喪失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突發問題的能力。
四、構建企業文化的啟示
1.企業管理者必須重視和意識到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企業文化內在的比較優勢造就了企業外在競爭優勢,企業一旦形成了這種差異化的文化,就會演變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它的競爭企業是無法復制和模仿的。
2.企業的管理者在企業創立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挖掘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固有的企業文化,原創性的總結形成企業獨特有差異性的個性文化。
3.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要把全體企業員工視為建設和創新文化的主力軍,做到以人為本,充分的發揮每個員工的能動性和參與性。企業管理者應發揮企業文化建設領導者的角色,敏銳的挖掘企業中好的的非正式制度并使之制度化,加強企業的外部宣傳,導入企業CIS識別系統,通過不同的管理方式促成企業文化的形成并發揮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美]R·科斯A·阿爾欽D·諾斯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譯文文集[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湯姆森:戰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盧長寶:企業文化效率的經濟學解釋.當代財經[J].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