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流程再造以其思想的先進性和變革的徹底性,吸引了許多企業的注意力,成為歐美乃至世界關注的熱點。企業業務流程重組已經成為當今學術界和企業界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關鍵詞] 流程 流程再造 BPR
業務流程重組理論于1990年首先由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原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邁克爾·哈默先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是一種新興的用于變革時代的管理思想。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于BPR的研究比較深入,不少專家學者己發表了一大批學術論著,對該課題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
作為影響日趨廣泛的業務流程重組思想,有其產生的背景。自從亞當·斯密提出勞動分工的原理以來,這套管理規則指導企業的運行與發展長達兩個多世紀。在上個世紀即將結束的90年代,這套勞動分工規則受到了挑戰。規模龐大的現代企業,由于整體工作被組織構架拆得分崩離析,工作效率日漸低下,已很難適應按訂單組織生產的形式要求。除此以外,隨著新技術革命日新月異,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今世界中,顧客需求、產品生命周期、市場增長、技術更新速度、競爭等,幾乎沒有一樣是可以預料或保持不變的。
目前影響現代企業的三個要素是:顧客(Customer)、競爭(Competition)、和變化(Change),簡稱為3C。這三個要素特別引起企業經理人員的關注,同時也使得他們對企業的商業環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一方面是這三個要素本身有了根本變化,另一方面是這三個要素對企業的影響日益增大。正是由于這三股力量的影響,企業家們必須尋求獲得突破的新的生存之路。現代企業實際上己經上已經很難再按亞當·斯密制定的商業規則從事商業活動了。為了尋求持續的增長,企業勢必借助于新的商業規則,但是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己經對企業的運作方式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使得傳統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在許多方面成為企業獲得更高效益的阻礙,因此要對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組織進行變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業務流程重組思想產生了。BPR是以流程為導向,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對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組織進行的變革。
一、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再造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管理哲學,再造的思想是在19世紀末期管理理論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當時最貼近“再造”的思想就是要“使流程最優”,19世紀80年代末期,弗雷德里克·泰勒鼓勵管理者運用流程再造的方法尋找最好的執行工作的流程,以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從執行尋找最優任務執行工作的思路看,再造無疑回應了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論的基本信條。然而在19世紀末期,專業化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惟一手段,能夠讓企業進行跨職能部門或業務部門工作的流程設計技術根本不存在。
1990年,邁克爾哈默首次提出明確的概念,與詹姆斯錢皮合著的《再造企業一企業革命的宣言》一書,被認為是的經典論著。達文波特也較早關注了這一研究領域,他強調“流程改進”但區別于哈默的“徹底的重新設計”的概念。詹姆斯·錢皮提出,企業不僅要改革業務流程、生產流程,還應改革管理流程,才能達到改革的目標。
上述三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是業務流程再造的奠基理論,也是從正面角度闡述基本內涵和基礎理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在目前對于理論研究中,有一些與類似的概念被廣泛研究,并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此外,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從各個角度闡述和概括 BPR 要義的研究不勝枚舉:雷蒙德·曼格雷利和馬肯·科雷恩等對 BPR 的概念進行了剖析,指出 BPR是為了優化組織的工作流程和生產能力,而對其戰略性、能增值的企業過程進行迅速和根本性的再設計;作者在研究了數十家公司的改革實踐這后,提出了改革管理的方法、內容和衡量改革績效的標準。作者認為,改革管理首先要改革管理者和企業員工的價值觀,改革企業文化;而通過 BPR 與其他理論的相比較來澄清 BPR 的理論特殊性的方法也得到了普遍采用,例如,漢斯·奧蘭德等許多人就 BPR 與其他連續改進方法的區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關于 BPR 與 TQM、早期組織改進思想等管理理論與方法的比較,也是研究重點。
二、實證研究方面
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在 BPR 中的應用;人的因素在 BPR 中的作用;流程分析、再設計和優化過程中所運用的各類技術以及對 BPR 實施項目的管理等。
在確立BPR理論框架方面,洛德·庫柏斯和理查德·呼爾曾經列舉了十項與推動業務流程理論發展密切相關的概念:競爭;企業家精神;價值鏈分析;信息和組織;顧客驅動;供應鏈管理;產品開發;伙伴關系與網絡;合作;知識學習性組織。這些龐雜的概念和與之相關的理論體系間缺乏明顯的邏輯關系,甚至不乏沖突和不兼容的可能,與此同時,現實操作與運作過程中的各種多變因素和復雜情況,更是增加了理清 BPR 理論脈絡的難度。對此,洛德·庫柏斯和理查德·呼爾將它們大致分為四大類:(1)以分析企業內部資源、特征或要素為主的理論;(2)探討協調機制(如市場網絡、人力資源系統、官僚組織等)問題的理論;(3)組織發展的理論與方法;(4)知識或信息社會理論。
(厄爾1995)構建了一個分析模型,把業務流程再造的四要素界定為流程、戰略、管理信息系統和變革管理與控制。奧特(1996)曾依托組織改進理論、組織控制、戰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為就業務流程再造進行綜合分析提供一個分析框架。克庭格和戈羅弗在綜述現有的研究成果之后,將一個初具模樣的 BPR 理論體系的模樣歸結如下;以組織理論、戰略管理和管理信息化與網絡化技術為支柱,嘗試著把知識管理、員工授權、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共享遠景之最美妙的管理時尚納入一個體系之內。
清華大學的陳禹六教授在1994年全國工業工程年會上介紹了BPR的概念和方法。近幾年,我國管理專家和學者們對其發展和創新極為關注,但對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方面,缺乏對價實施的可操作性指導,尤其是在應用項目管理的思想方法方面。因此在實施的可行性技術路線方面仍不能提供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實施企業流程再造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動力是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這種需要來源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來源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緊迫感,來源于企業上下對流程改進的必要性、方向和具體措施所達成的共識。達文波特曾經指出:“流程必須在企業的戰略范圍之內,以未來的理想模式為指導,只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才能提供流程再造的內容和實現它的動機,否則企業組織是無法在沒有明確方向的情況下,完成徹底改變的。
三、小結
流程再造的基本內涵是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為出發點,以價值增值流程(使客戶滿意的任務)的再設計為中心,強調打破傳統的職能部門的界限,提倡組織改進、員工授權、顧客導向及正確的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合理的業務流程,以達到企業動態的適應競爭加劇和環境變化的一系列管理活動。
我們應該看到的思想還遠未成熟,人們對BPR的內在機理和本質規律的深層次認識還遠未建立,目前迫切需要建立BPR的方法體系,研究BPR的實施策略,開發BPR流程分析模型,構造BPR組織體系與管理結構等,這是指導項目成功實施的基礎,也是建立理論體系的需要。
對BPR的應用研究更多的是與ERP, CIMS等的應用聯系在一起,針對所面臨的問題,由于具備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所以能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許多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任浩主編:《現代企業組織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第一版,第220頁、222頁
[2]Maureen Weicher、William W. Chu、Wan Ching Lin、Van Le、Dominic Yu 合著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一文
[3]Hammer,Michael and James Champy(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4]李寶山:流程管理與再造工程.中外管理雜志
[5]芮明杰:再造流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P353-365
[6]J·佩帕德,P·羅蘭著,高俊山譯:業務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2.P235-258
[7]Thomas H. Davenport,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