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當今世界,“名牌”確實已經成為了企業占有市場的一張王牌,一個企業要想立足市場、打開市場、占有市場,就必須樹立一個不倒的品牌,這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企業成功的必由之路。企業實施的名牌戰略不僅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更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以吉林省四平市紅嘴集團為例分析了構建企業品牌戰略及其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 構建 名牌戰略 推進 地方經濟 發展
在當今世界,“名牌”確實已經成為了企業占有市場的一張王牌,一個企業要想立足市場,就需要將一個好的品牌做大、做響,使它家喻戶曉并讓它成功的進化成為一個名牌產品。
今天市場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名牌產品的競爭,名牌意味著高利潤、高附加值以及高的市場占有率。這三高是每一個企業夢寐以求的,只有達到了這些才能標志著一個名牌產品的確立和一個企業的成功。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否擁有自己引以為豪的名牌產品,都已經成為衡量他們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高低的標準。
名牌就是指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在國內和國際同類產品中處于領先地位,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業前列,顧客滿意度高,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品牌。
名牌產品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總體素質和科技水平,同時也標志著企業的信譽和整體形象。而且名牌本身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和精神旗幟!所以更多的企業便以發展名牌產品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走向,利用創名牌來帶動企業發展,這便是企業的名牌發展戰略,即企業以自身和政府行為為主體,以企業名牌商標及產品的創立、宣傳、保護、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名牌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里和增強經濟效益,并以提高行業地區及全國整體經濟實力為目標而進行的具有較大時間和空間跨度的系統周密的策劃設計及實施過程。
企業要想推進自己的名牌戰略,那么首先要做好的便是自己的產品定位,即企業必須針對市場消費需求和同行業的競爭,結合自己企業及自身產品的特點,確定自己在消費市場合適的位置企業的良好定位不僅要全方面考慮市場、資源、交通等諸多因素,更要配合好政府的各項政策,并盡量避免和同行業已經成型的其他企業形成競爭。在這方面,吉林省四平市紅嘴集團下屬的宏寶萊飲品公司便正確的運用了這一點。在國際,國內知名品牌的碳酸飲料大行其道之時,宏寶萊則及時地瞄準市場空隙抓住機遇,積極開發并推出了一系列果汁和植物蛋白類的飲料,填補了市場空白取得了良好收益,并在同類產品中形成了特色。定位之后接下來要進行的便是產品品牌的開發。
企業實施的名牌戰略可以說不僅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從另一方面講,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會對該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吉林省四平市紅嘴集團從其前身的一個落后貧窮的生產小隊走到了今天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這其中除了紅嘴人的艱苦努力外,也與其多年來大力發展實施“四高”的品牌發展戰略不無關系。所謂“四高”是紅嘴集團的發展戰略,充分地體現了它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第一、技術起點高,所有新上的項目始終堅持技術和設備的領先,加大科技投入含量,提高工藝標準,向國際水平看齊。第二、管理標準高,推進企業現代化管理與國際接軌。第三、人才檔次高,培育和引進相結合全面提高職工文化素質。第四、產品檔次高:堅持創新與調整相結合,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實施名牌帶動戰略。
紅嘴集團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整個四平地區經濟的發展,更為四平地區的社會穩定和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紅嘴的自主創業的精神也作為了一面旗幟為人學習!紅嘴集團所實施的品牌發展的戰略是實現四平新一輪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好的領導者具有好的品牌觀念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品牌之路。發展名牌戰略,首先,要樹立品牌觀念,思想上具有品牌意識,然后在去進行具體的品牌開發與設計,這是創品牌的基礎。其次,注重商標,商標是品牌的符號,是品牌的靈魂,更是企業巨大的無形資產,世界級名牌產品的商標往往身價上千億美元,可見其是多么的重要!培養商標意識會促使品牌走向成熟。再次,要注重打造品牌,除了制造媒體的宣傳攻勢外,企業更應注重品牌的投入力度,發展高精尖的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從而形成競爭優勢。最后,是要形成品牌保護意識,對打出去的名牌不斷加以創新,不斷注入新的生機活力,避免曇花一現。
綜上所述,推進品牌戰略,只有把政府政策引導,企業積極爭創,市場公開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爭創名牌的良好機制,才能為名牌戰略的實踐注入生機和活力。充分發揮名牌產品的“名牌效應”,積極引導各種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及其生產企業流動和集中,實現以名牌產品為基礎的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參考文獻:
[1]劉北辰:中國企業如何實施名牌戰略[J].質量探索,2007,(04)
[2]劉嬌:實施名牌戰略 振興區域經濟[J].現代企業,2002,(09)
[3]劉北辰:中國企業如何實施名牌戰略[J].中國鄉鎮企業,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