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業者是創業的主體,是創業過程中最根本的因素,沒有創業者就沒有創業可言。創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者的心理素質,沒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將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新時代的創業者,必須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以及心理維護與輔導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 創業者 心理健康 維護與輔導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但影響他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影響其正確理想、信念和人生觀的樹立,影響健康成才。作為現代的創業者,必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康心理的維護是他們必須重視的一種心理教育內容和預防心理異常的最好方法。以下簡述幾項維護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和途徑:
一、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本身以及自身與客觀世界關系認識的心理狀態和過程。良好的自我意識,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理性地認識自己,其實質是自知自愛。要正確地看待自己,最好從歷史、現實和未來三維角度來看自己。學會歷史地看自己:對自己的成長歷程予以肯定,從中找出自己發展的優勢人格特質,增強對生活的自信心。學會現實地看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善于接納自己,傾聽朋友忠言。學會未來地看自己:要善于創造未來,設計自己明天的生活。
創業者應科學、客觀地對待心理疾病。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要過分看重所患疾病,整日焦慮不安,甚至自翻醫書“對號入座”,加重精神負擔。二是不要諱疾忌醫。一些患者出于虛榮或其他原因,否認自己有病,拒絕治療,這樣則會延誤治療良機,于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當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時,如神經衰弱、病理性單相思、幻聽、幻覺等。單靠心理咨詢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應及時地求助于醫學治療。
二、調控自己的情緒狀態
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使人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與信心,對身體狀態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舒適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情緒波動不穩,患得患失,喜怒無常,處在不良的情緒狀態中,而自己又不會調節與控制,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機,甚至精神錯亂。因此要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學會對情緒的自我控制。在創業和生活中,無論是面對困難重重的事業,還是難堪、復雜的人際環境,都要認真地把握自己,以樂觀向上的心情對待,冷靜地分析處理,這樣才會越來越成熟,越活越快樂。
人的心理保健是同生理保健聯系著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要做到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相互促進,合理地調整自己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強體育鍛煉。體育運動對防治疾病、增強體質有良好的作用,同時亦有益于心理健康。
2.保證充足的睡眠。對大多數人來說,少睡一點,并不影響健康,但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會有很大損害。保證充足的睡眠是維護健康必不可少的手段。
3.改善生活環境。人與環境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人不能離開環境而生存。良好、優美的生活環境不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面貌。
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適應是創業者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標準,創業者的苦惱多半來自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對個人心理健康和事業追求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導致自己經常陷入心理緊張和情緒壓抑之中。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把握好以下原則:
1.尊重原則。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這是維系人際交往的前提和基礎。自尊是自重、自愛,維護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是重視他人的人格和權利,承認交往雙方的平等地位。古人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寬容原則。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在人際交往中要互諒互讓、寬以待人。對于原則問題,應在弄清是非的基礎上,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新的團結。對非原則性問題要以“和”為貴,相互原諒,求同存異。寬容有助于緩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擴大人際交往的空間。
3.互助原則。交往的雙方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既可滿足雙方各自的需要,又可促進相互間的聯系,深化相互間的感情,在交往中實現“雙贏”的目的。
4.真誠原則。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以心換心,以誠相待,才能使雙方相互同情和理解,建立信任感,進而結成深厚的友誼。有些創業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同情,但又不愿意袒露心扉,這樣就會阻礙自己與他人的正常交往,使自己陷入苦惱中。只有堅持待人以誠,才能產生人際交往中的信任感,只有真誠才能得到知己。
5.安全原則。在人際交往中創造一個彼此感到放心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更多的人希望在人際交往中能有輕松、放心的感覺。要給對方以安全感,讓對方樂于與己交往。同時,在交往中也要注重自身的安全,處理好誠實與警覺的關系,防止上當受騙。在網絡的虛擬交往環境中,這一點尤其應當注意。
四、消除創業心理障礙
每個渴望成功的創業青年,都愿塑造自己內在的優秀品質。但是,新的行為習慣往往要在克服舊習慣時養成,創業的心理優勢也只能在破除阻礙創業的心理中形成。為此,我們在培養創業的優良品質時,必須破除原有的不利于創業的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創業者必須掌握調適情緒的方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1.換個角度看問題。無論是創業過程或是在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情緒困擾如果從非理性的角度去認識,會使我們煩惱不已。但若換個角度去認識,理智一點看問題,我們便會豁然開朗。正所謂“換個角度天地寬”。
2.轉移注意力。當遇到使人焦慮郁悶的刺激時,要想方設法靜下心來。可以通過聊天、聽音樂、外出旅游、參加體育活動等,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物或情境中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讓快樂淹沒憂郁。
3.語言調節。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受到委屈后向親人或朋友傾訴后,心里會好受些。這是因為語言是人的情緒體現與表現的一種工具。如林則徐遇事好發怒,于是他把寫有“制怒”二字的條幅掛在公堂的墻上。當他憤怒要摔茶碗時,看見“制怒”二 字,便克制住了。所以把名人格言抄下來,放在隨時可見的地方,以約束自己,也是一個好方法。
4.小事糊涂。創業者面臨的事情是很多的,如果都去計較,弄出個所以然來,不但精力有限,而且心理上也承受不了。所以就要對一些無關大局的非原則性的問題,在認識上要模糊一些,在心理感受上要淡漠一些。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這種超然處世的態度,顯示出一個人的氣度、自信和修養,需要有意識地、經常地加以培養。
5.合理宣泄。人的情緒處于壓抑狀態時,應該加以合理的宣泄,這樣才能調節肌體的平衡,緩解不良情緒的困擾和壓抑,恢復正常的情緒情感狀態。如遇到挫折和失敗,內心苦悶難忍時,暢快地哭一場,或者找人訴說一通,都是緩解情緒壓抑的好辦法。此外,我們還可以選擇自己信任的同事、老鄉、戀人,特別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人員,作為傾吐的對象。這些人可以成為我們緩解消極情緒壓力的“精神港灣”。
6.升華。升華是惟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機制。它是把可怕的無意識沖動轉化為社會所接受行為的渠道。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泄。如你想攻擊人,并且做了,你將陷入困境。但把這些沖動升華為諸如拳擊、橄欖球比賽,就可以被人接受。
創業者要正確對待競爭,在競爭中保持健康的心態。既要始終保持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又要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同時,還要注意冷靜思考,審時度勢,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長處,挖掘自己的潛能,減少挫折,增加成功的機會。一個人的成功除了主觀努力外,還取決于社會環境,人際關系等多種因素。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了也不要氣餒,要從失敗中悟出道理,在競爭中學到知識,為明日的成功打下基礎。
社會生活中既有競爭,更需合作。合作是事業成功的土壤,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競爭與合作是社會生活中的普遍的現象,也是人際關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它們在形式上是對立的,但在社會生活中卻是統一的。不論競爭還是合作,都要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虛心地向別人學習,才能在競爭中超過別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獲得成功。
創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業者的心理素質,沒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將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創業者的心理健康是在各種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也只有通過具體的活動才能表現出來。創業者要培養熱愛生活的激情,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要將自己的智慧與能力有效地運用到學習和創業中去,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以健康的心理創業成功。
參考文獻:
[1]徐昌年:創業高手[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2]王藝榮:求職與創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歐曉蔣萍:大學生創業教育講座[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
[4]韓平: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才[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