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也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8歲繼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康熙不僅文武兼備,而且好學勤政,開創了“康乾盛世”,促進了清朝初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疆域.康熙還被稱為“最博學的皇帝”,他學識淵博,不僅諳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曉音律、自然、天文、地理,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卻對數學情有獨鐘.
據史料記載,當時宮廷內聚集著許多數學家,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康熙皇帝經常請懂數學的外國人給他講西洋數學,他曾拜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為師,學習數學.可以想象,面對一個漢語和滿語水平極其有限的外國老師和嚴謹抽象的數學知識,天資聰穎的他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外國老師表達描述上就力不從心,學生要弄清理解更是難上加難,聽這樣的數學課可一點也不輕松,所以康熙常常被搞得暈頭轉向.
怎樣才能讓老師講的東西易于接受呢?經過一番思索,康熙向老師建議將未知數簡潔地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 ……皇帝的建議當然是應該重視的,不過當南懷仁開始真正使用這些帶有獨創性的數學名詞時,他才驚異地發現,用這些新術語表達是多么的方便,與自己原先使用的煩瑣詞語有著天壤之別,這簡直是了不起的發明.對皇帝刮目相看的他記下了這幾個便于理解和記憶的術語.如今我們學習解方程時,碰到的“元”、“次”、“根(解)”等術語就是康熙皇帝所創.
為了便于數學教學,康熙皇帝特制了一個楠木炕桌,桌面嵌三塊銀板.銀板上刻有比重表及測量、換算工具表.這個炕桌至今仍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數學的酷愛和重視.
另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還經常與當時中國的數學家探討數學問題,當時一流的數學家陳厚耀就是與其交往頻繁的一位.康熙皇帝在1705年召見了清朝第一歷算家梅文鼎,請教數學.康熙晚年建議編纂一部融合中國和西歐數理科學的書.于是在康熙的倡導下,由陳厚耀等人牽頭,何國宗、梅瑴成等數學家編纂了一部清朝最著名的數學百科全書《數理精蘊》,此書對日本的數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這本書有“欽定”兩字,表明此書是康熙皇帝親自確定編纂的.另外,在北京圖書館藏有康熙時期所著的《三角形論》一書,書上標有“御纂”二字,表示康熙當時親自參與了這本書的編輯.
2003年,清康熙皇帝數學專著在西安被發現的消息引起了廣大歷史、數學愛好者的興趣.據稱在新發現的這本數學專著中,康熙除論述了如何解直角三角形外,還提出了自己的“以積求勾股”解法,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惟一對數學問題提出解法的帝王.書中有“欽授”字樣,表明了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二部康熙數學著述.
康熙對數學的喜愛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也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唯一留有數學著作的人.康熙作為帝王在數學史上留下了令人贊嘆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