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科學發展觀實現程度的層次性和梯次推進性。
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功能結構、空間結構、運行結構、制度結構等方面進行多維視角觀察和審視,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各自具有五大階段性特征:(1)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看,發達地區正由邁克爾坡特經濟發展的四階段中的投資導向向創新導向加速轉變,而欠發達地區尚處于要素導向和要素導向開始向投資導向轉變時期。(2)從經濟發展的功能結構,發達地區正由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向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加速轉變,而欠發達地區尚未處于規劃、奠定中心城市基本框架,偏重城市集聚功能階段。(3)從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看,發達地區正由注重中心城區發展向注重郊外和整個城市體系建設加速轉變,而欠發達地區尚處于主要關注中心城區發展的階段。(4)從經濟發展的運行結構看,發達地區正由羅斯托的起飛階段向平滑階段加速轉變,而欠發達地區尚處于起跑和起跑開始向起飛轉變階段。把握欠發達地區的歷史起點,清醒認識欠發達地區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是破題的關鍵。以貴州畢節為例,早在畢節試驗區成立之初,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就強調,貴州與全國的特區、開發區不同,必須堅持以改變貧困面貌,解決溫飽問題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試驗區要重點解決起步階段問題,而不是提出起飛方案,關鍵是要牢牢把握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主題,把人口、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同擺脫貧困、發展經濟結合起來。(5)從經濟發展的制度結構看,發達地區正由偏重政府主導向偏重市場主導加速轉變,而欠發達地區仍然以偏重政府主導為特征。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不同地區的階段性特征使得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科學發展既有共同的要求,更有著不同的著力點:
(1)在產業布局上,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都要重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但發達地區將果斷實施“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努力破解現代服務業發展難題;欠發達地區則一般應以工業化為主攻方向,實施“二、一、三”進而“二、三、一”產業方針。努力破解奠定工業化基礎難題。(2)在工業發展模式上,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都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但發達地區主要以新型工業化推進產業高度化和城市現代化,努力破解產業升級和城市化升級難題;欠發達地區則主要應以新型工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市化,努力破解結構合理化和工業與農業及城市與鄉村一體化發展難題。(3)在經濟發展方式上,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都面臨繼續保持經濟長期較快增長的目標與人口、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瓶頸等制約趨緊之間的矛盾,都要大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但發達地區領先一步,堅決摒棄外延粗放性擴張發展,實現內涵集約性深化發展,努力破解以創新克服資源、環境制約的難題,欠發達地區則應盡力減少增長粗放的程度,向著內涵集約性發展方向前進,努力破解資源節約和效益攀升難題。(4)在社會和民主的關注上,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但發達地區有較高的標準,確保人的發展需要,謀求人的享受需要,努力破解實現百姓富裕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良性循環難題;欠發達地區則首要的是幫助群眾盡快脫貧致富,滿足人的生存需求,謀求人的發展需要,努力破解打破貧困亞性循環、不斷提高小康水平難題。(5)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都要重視相互之間的和諧發展,但發達地區主要是建設生態、努力破解恢復生態與經濟持續增長相統一難題;欠發達地區則主要是保護生態,努力破解生態完好與加快發展相統一難題。
三、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都存在著影響科學發展觀貫徹的二重性因素(即同一因素有著利弊兩個方面)。正視這些因素。才能從不同方面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1)從發達地區來看,貫徹科學發展觀固然有許多有利因素,但這些有利因素中又往往包含了不利因素。例如,發達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高,這種開放的先發優勢對于在更廣的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統籌協調發展極為有利,但市場風險和發展風險相應增大,保持發展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難度增強。(2)從欠發達地區來看,貫徹科學發展觀固然有許多不利因素,但這些不利因素中又往往蘊含著有利因素。例如,欠發達地區最顯著的不利條件是發展滯后,但這一問題的背面卻是后發優勢,如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還可努力避免走發達地區走過的彎路。(3)發達地區也有不利條件中的有利因素,例如資源瓶頸束縛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欠發達地區則也有有利條件中的不利因素,例如,資源豐富往往容易導致資源濫用等等。這些都需要辯證認識,科學把握。
四、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不同路徑具有相互獨立性和關聯性
(1)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觀實現程度的層次性、科學發展要求的差異性以及各自所存在的影響科學發展觀貫徹的二重性因素,最終決定在若干重要問題上貫徹科學發展觀有不同的、各自相互獨立的路徑選擇。(2)這些各具獨立性的路徑選擇在宏觀上又相互銜接,例如,欠發達地區接受產業轉移的路徑以搶占國內市場為主,發達地區則以搶占國際市場為主。(3)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實施各自不同的路徑選擇過程中,都應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共同要求,如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群眾觀,建立科學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等。
第一,要抓好思想武裝,要在真學真懂真用上下功夫。作為領導干部,要具備駕馭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具備在復雜局面中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游刃有余,努力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例如,對于如何開發,怎樣保護的問題,就需要領導干部具體的水平和能力。
第二,貫徹科學發展觀,實施環境立省戰略,要建立評價社會發展的科學體系,實現由單純GDP向綠色GDP的轉變。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要在積極抓好開發扶貧的同時,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優勢,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應在以下幾方面著力:其一,營造一流的生態環境。牢固樹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觀念,努力建設較為完善的生態體系。其二,培育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型效益農業。要以山水林田路綜合開發為切入點,優化生態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經果林,提高農業開發綜合效益。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著力抓好山地生態經濟區建設。抓好以精品農業、示范園區為主的城郊結合型生態經濟區建設,做到綠山、碧水、凈氣、鮮果。按照生態循環、互惠共生等生態經濟學基本原理,大力推廣生態模式,實施綠化生態工程,抓好農田生態工程、林果業生態工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生態觀光農業開發工程的實施。
第三,要建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共同要求,建立科學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群眾觀。建立一套強有力的有利于落實的體制機制保障體系,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善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既要確保經濟增長,又要確保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確保就業增長,確保社會教育福利衛生事業發展。
第四,欠發達地區落實科學發展觀,還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解放思想,真正求真務實,勇于開拓創新,扎實艱苦奮斗。
所謂“解放思想”,正如鄧小平所說,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要堅持科學態度大膽進行探索,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全面把握新的歷史起點的基本特征,使解放思想建立在堅實的現實基礎之上:
所謂“求真務實”,求的就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分析和把握欠發達地區區情之“真”。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以環境容量撬動產業升級,使經濟增長與主體的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要相適應。在此基礎上“務實”,擬出發展戰略、思路、規劃。沒有前者,后者是空想;沒有后者,前者是空話。因為我們面對的實際是聯系著的事物,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包括自然資源、地理環境。也包括人的觀念、素質、經營方式、管理體制等;既包括本地、本部門的狀況,即鄉情、縣情。又包括省情、國情和世界發展大勢。認識本地、本部門的實際要同認識形勢、認識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聯系起來,同認識相關領域的狀況、認識全局聯系起來。同時,實際又是變化著的事物。處在體制轉型期,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不能一成不變地看待實際。再次,實際還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實際呈現在我們面前。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而我們所要把握的實際,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認識實際,要把功夫用在把握本質、掌握規律上。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深入調查研究,獲得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又要學好理論,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聯系的眼光觀察實際,以變化的眼光看待實際,善于透過現象掌握規律把握實際,提高研究分析問題的能力。
所謂“開拓進取”,就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破解難題的強大武器,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應當毫不遲疑地改。切實做到將科學發展觀貫徹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所謂“艱苦奮斗”,就是面對困難,要勇于探索新路,善于找準突破口,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堅持科學發展觀,表面上看可能發展會慢一點,但從長遠來看,可避免他人走過的彎路,發展得更好一些。風物長宜放眼量,要耐得住寂寞,在具體工作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運用和體現科學發展觀,努力突破發展困境和瓶頸制約,通過長期艱苦奮斗,真正走出一條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當地特點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