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保障和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自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關鍵詞:建設 和諧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地位的正確判斷,是對黨執政的歷史方位的正確把握,是對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忠實反映,亦是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式的新認識。
改革開放30年來,黨領導全國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大為增強,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的30年,既是中國歷史上解決民生問題成績最大的30年,又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也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艱巨。
面對我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和諧社會的新任務和新形勢,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優勢,應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精神動力作用和社會環境保障作用,既需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來加強,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群眾明事理、曉大義、顧大局,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筆者所論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作為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作為社會治理基本手段和人格塑造基本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會主義社會,它不僅是黨的工作,而且是社會的工作;不僅是團結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治理社會的重要模式和立黨立國之本。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需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精神動力作用和社會環境保障作用,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國家重要政治優勢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在1932年就被確定為黨的生命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的內涵得以擴充,成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地位得到了更好的鞏固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成為了兩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地位有了更加科學合理的認識。今天,我們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個重要目標來加以認識并不斷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團結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工作,而且是治理社會的重要模式,同時也是立黨立國之本和構建和諧社會行之有效的社會工作模式。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化解矛盾,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通過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斷解決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過程中以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保持社會發展的穩定局面。
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和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用務實的態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彰顯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人、財、物等各方面給予切實的保證。在對象上,既要抓好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視抓好一些重點,尤其是要抓好黨員干部的先進性教育工作,使他們在復雜的社會變革面前能夠堅持正確的立場、觀點和原則,同腐敗及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作斗爭,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自覺地改造主觀世界。
用改革的精神來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工作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革,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這要成為今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為此,加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和基本要求,調整培養目標。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非常強調同一性,層次性不明顯。現代社會,在推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時候,特別強調人的個性的發展,因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培養現代先進公民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數量的不同需求和層次不同的需求,調整目標,培養各種政治品質優秀的領導干部和專門人才,也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培養具有現代意識和法制觀念的現代先進公民方面,切不可顧此失彼。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目標任務,調整內容體系。在強調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同時,充實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出發,以服務好三大文明協調發展的實際為出發點和歸宿,及時有效地將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形成的科學的制度、思想觀念和原則等成果作為重要的原則和理論淵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豐富民主法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內容。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必須加強滲透性和與其他工作的協調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滲透教育。它不能強灌硬輸,而需要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才能增強群眾的接受性,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念成為人民群眾內心的信心。同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工作以及其他一切工作相結合,注重與其他工作的協調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非常艱巨,尤其需要增強自身的滲透性。需要同其他相關工作進行密切協調,相互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和諧的理念來設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滿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首先要確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人的發展。但是如果人的發展脫離社會的要求,則本身就不符合社會和諧的要求。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應有兩層涵義:一是強調人與社會發展具有目的一致性。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也承認人與社會的一致性,但教育過程中更多看到的是兩者的矛盾性,而忽視一致性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發現人與社會和諧一致的方面,肯定人與社會和諧一致的發展意義,以和諧的思路引導教育對象去理解個人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二是強調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教育價值。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和諧的教育價值,更多主張思想斗爭的教育方法。把“和”字理解為不講原則、和稀泥或教育軟弱的表現。其實這是對和諧的曲解。如前所述,人與社會的和諧主要反映兩者的一致性。從人的接受心理來看,人們通常樂于接受和諧一致的關系解讀,這也為化解矛盾鋪墊了良好的思想基礎,為矛盾的解決提供了可能性??梢赃@么說,以和諧一致為基礎的教育方法解決思想政治領域的各種矛盾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度。在一個大力倡導和諧的社會里,作為承擔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任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否也有一個和諧問題呢?答案不言自明。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給人一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感覺,一種空洞說教的印象,似乎與社會現實、與教育對象隔了一層,顯得不太貼近、不夠融通。雖然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類的感覺與印象也存在某種偏見,但客觀而論,上述評價也非空穴來風,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和教育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令社會感到不和諧之處。例如陳舊的教育內容、背離教育對象發展要求的思想灌輸,為滿足某種形式的需要而進行的形式主義教育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既有歷史上“左”傾政治造成的遺患,也有政治與教育體制不盡合理的因素;既有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見而帶來的某種對峙,也有本學科領域的學術素養、教育素養的水平問題。除去各種外在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應反觀自身,探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和諧度。對此筆者以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度固然關涉諸多方面,而最直接可行的方案是中央提出的“三貼近”要求。因為只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教育對象,才能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現實的共同點,了解教育對象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從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在此基礎上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真正滿足社會與人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為有效果的教育行為。
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努力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和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