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黨的事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改革創新的基礎是人才,改革創新的關鍵在于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改革創新 時代精神 核心價值體系 精髓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今社會風云變幻,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動力和支撐,是當代中國奮發圖強、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一、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
改革,即是改良、改造,是革除舊的東西,除弊興利,是將事物中的舊的部分改造成能適應客觀情況的東西。創新,是指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是一種棄舊圖新的精神,也叫革新。改革與創新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為動力的動態過程,是手段與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莫不與知識和科技的創新密切相關。歷史學家常常以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作為劃分人類歷史階段的標志。如古代社會的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近代社會的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如今人類又進入了信息時代。以科技創新成果及其價值來劃分歷史階段,充分反映出科技創新對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改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社會發展史證明: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創新思維的勝利成果,都是創新智慧的凝結。可以說,正是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之豐富多彩;正是創新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使之日新月異。
二、改革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寫照,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強大力量。回顧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29年歷程,正是在解放思想、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引導下,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科學發展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折射著一部解放思想的歷史。改革發展呼喚理論創新,理論創新又推動了改革發展。改革創新使我國各族人民煥發出巨大的創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的鮮明時代精神。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其他領域,猶如滾滾春潮,波瀾壯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事實證明,改革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品格,并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使中華民族能夠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改革創新是黨的建設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
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歷史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歷史。20世紀初,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世界革命的新紀元。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人民也開始探索自己翻身解放之路。近百年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創新,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城市”的戰略理論,帶領著中國共產黨人,以血與火的拼搏,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壯麗的一次理論和制度的創新。如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又結合中國的實際,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沖破重重阻力,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等一系列重要理論,揭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無不凝聚著鄧小平同志創新的智慧和膽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江澤民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根據不斷變化的國際和國內實際情況,在充分尊重歷史實踐,深刻思考執政黨興衰成敗的教訓,回應我們黨執政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用一系列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論,是面向2l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引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宏偉藍圖而奮斗的根本指南。今天,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這一重要戰略指導思想對于中國走向哪里和怎么走,對于中國能不能實現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四、改革創新的動力源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改革創新的基礎在人才。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必須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國要跟上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必須千方百計的加快知識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而創新關鍵在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成員努力發揮創新能力,創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及時轉化為新的生產力,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這一切的關鍵在于該國家和民族是否擁有眾多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因此,重視和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已成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當務之急。
創新是一種綜合素質,是一種積極開拓的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創新人才主要由以下三方面要素構成:
一是創新人格,屬動力系統,包括強烈的動機、不懈的追求、勤于探索,銳意進取、百折不撓、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等;
二是創新思維,屬智能系統,包括思維敏銳性、流暢性、變通性、發散性、獨創性等;
三是創新技能,屬工作系統,包括具備作為創造基礎的基本知識技能,具有獲取和利用新知識信息的能力、操作應用能力和一般創造技法等。
以上三要素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創新人格,其次是創新思維,最后才是創新技能。
胡錦濤同志曾經強調指出: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全黨同志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撐,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就缺乏不竭的動力。要大力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輿論環境,努力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營造良好氛圍,推動我國優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有一個質的飛躍,真正把人才強國的戰略落實到實處。
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改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斷增強全社會的進取精神、開拓勇氣、創新能力,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墨守成規的民族是不可能長期繁榮富強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聰明才智和具備了強烈創新覺悟的廣大民眾,在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推動下,必將逐步構建起更靈活有效的創新機制,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中國的未來必定更加輝煌。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