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家庭氛圍在從濃到淡
鄧志偉(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生于60、70年代這個年齡段的,現在是離婚的高峰期,屬于中年危機。因為這個時候重心一般都放在孩子身上,就對丈夫/妻子忽視了;還有這個年齡一般都飛黃騰達了,處于事業的上升期,異性追求的就多了一點,這是共性。
從個性角度來說,60、70年代生人結合的時候,應該是在90年代,受到物欲大潮的影響比較大,如果為金錢的原因結婚的話,這種婚姻本身也是不穩固的,所以現在離婚率比較高。
婚姻觀、貞操觀、家庭觀都需要先進觀念的引導,形成社會風氣。
上一代人的婚姻很多都是患難夫妻,這是他們比較穩固的因素,但是穩固不能作為判斷婚姻幸福的標準。
50年代人先戀愛后結婚,但是現在是先同居后結婚,這會有問題,會懷疑對方婚前戀愛過幾次,那也會變成婚后矛盾的爆發點。
總地來說,中國的家庭氛圍在從濃到淡,家庭的規模從大到小,婚姻從穩固變得脆弱,從以愛情為基礎到發展成為以多因素為基礎的婚姻。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婚姻產生了沖擊。 (實習記者/李楠)
我們在大量地視反常為正常
崔衛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以前我生活在一個所謂先鋒詩歌的圈子里面,比如你見到一個朋友,他帶一個所謂新的情人來到你的面前,他不覺得有一點點不安,可是我會感到不安。我認識這個人的妻子,我在家里接待這個朋友和他的新情人,會覺得對這個人的妻子有所不敬,我會覺得很不適應。我也提醒過他們,說這對他的妻子很不公正。當時沒有人理我。大家都覺得是再正常不過了。我估計在官場里也是這樣的:覺得找個情人“太普通”“太正常”了——我們在大量地視反常為正常。
所謂(性的)觀念的解放,它應該和對家庭的忠誠是并行的。如果你沒有家庭,作為一個人,怎么處理自己的身體,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有家庭,你是有承諾的,如果你這樣做(性解放),會對對方造成極大的傷害,或是極大欺騙。這有一個嚴格的界線。
你有家庭,你有伴侶,你就得有承諾。你這樣做應該受譴責。我們不能說要解放,就不需要對家庭的承諾了。越解放,越要強調對家庭的承諾。這樣一個社會才比較平衡。 (本刊記者/黃艾禾)
普通人對基本的道德規范仍比較看重
徐安琪(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
我個人覺得全國婚外戀的情況并不像傳媒渲染得那么嚴重。
電視劇、報攤的家庭婚姻雜志全都是講婚外戀的故事,現在傳媒和電視電影中,好像沒有這樣的情節就沒人看似的,這實際上是夸大了這件事的嚴重性。
我們是搞隨機抽樣的調查,能夠反映的是整個市民階層的情況,包括農村的,老人的家庭。實際上對自己家庭滿意或比較滿意的占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我們在一般家庭中的調查,婚外戀的比例很低,也就是百分之幾。李銀河也做過這個調查,她得到的結果大概在4%左右。即使在調查中有調查對象隱瞞了婚外戀,也說明他認為婚外戀是不好的,是丟人或不道德的事情。
婚外戀在離婚的家庭中比例多一點。我調查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生人的離婚狀況,在50年代人的離婚家庭中,差不多也有百分之二三十是因為婚外戀。實際上在各個年代人的離婚家庭中這個比例都差不多。
各個地區的比例有不同,這和地方的文化價值觀和經濟發達程度有關。像廣東、上海占到30%左右,東北的比例就低一點,他們解釋說這是老工業基地,經濟狀況也不太好,搞婚外戀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
不過不能以經濟基礎為惟一的指標,它還受文化價值觀、甚至一些宗教的影響。
對于婚外戀,也不能完全以道德敗壞評價,它可能有很多社會的、心理的因素,有些情況很復雜。包括國外,一般情況都是,年輕人容易離婚,離婚家庭中有1/3是沒有孩子的,孩子越多離婚的風險就越低,畢竟付出的成本高。
有一個現象是,現在大家對婚外戀或者婚前性、離婚等的態度,寬容度比以前要高了。但是我們抽樣的結果看,大家對基本的道德規范、家庭的責任、婚姻價值等還是比較看重。網上調查的也只是代表一部分人的狀況,有一定的偏差。(本刊記者/丁塵馨)
社會處于道德倫理的真空狀態
秋風(本刊評論員):
“這一代”(40歲上下)對于傳統的道德觀念仍有一些記憶,盡管他們被指揮著去消滅傳統。不過,那個年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社會、文化、政治運動,正統的道德、倫理體系其實被摧毀殆盡。一旦權力控制體系松動,社會就立刻處于道德倫理的真空狀態。
80年代剛剛開始市場化的中國,又發生了一次啟蒙運動。傳統的道德、價值再一次遭到猛烈抨擊,薩特、弗洛伊德流行一時,他們的價值和信念極大地改變了人們關于人的認識。這些學說告訴人們:人其實就是欲望的載體,滿足欲望就是人生惟一的目標,不受道德約束是人的正常狀態。
這正是80年代之后的社會精神狀態。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開放社會,會給予人們相當廣泛的私生活自由。這個時候,惟一能夠約束人的本能、激情的,就是關于性、婚姻、家庭的道德規范。
在大多數社會,中產階級是比較保守的,是道德之貓。但在中國,中產階級與權貴一起墮落。根源恐怕在于,他們大多經受了過分的啟蒙,所以不再相信任何道德、倫理,沒有任何精神生活。因此,置身于這個時代,他們是根深蒂固的物質主義者和消費狂,急于炫耀自己的權力和金錢,這包括炫耀性地消費性,就像女性瘋狂地消費時尚一樣。
可以說,中國人,至少是接受過較好教育的中國人,已經完成了個性解放與性解放,五四那一代人或許可以欣慰地笑了。但是,中國從此將進入什么樣的狀態?意大利各個城市經歷了文藝復興之后,實現了充分的性解放,甚至連教皇也不隱諱自己的性生活。但從那之后,意大利也就再也沒有文明的輝煌了。
就中國來說,最起碼可以說,在性解放之后,就不可能有中產階級了。確實,中小商人、知識精英、白領群體已經有了一定財產和一定社會地位,但他們缺乏必要的道德自覺,甚至是最匱乏道德的。畢竟,關于性、婚姻的倫理是道德的核心內容。而一個沒有道德自覺的群體,是無力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