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盛佳鵬
邊界問題的解決難以一蹴而就,經貿合作或能成為中印提升雙邊關系的理想路徑

1月15日上午,在中國社科院報告廳,76歲的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發表演講:“當中印擺脫束縛,發揮創造力的時候,其影響注定是世界性的……”
在這個主題為“21世紀的印度和中國”的演講中,辛格暢談了印度經濟發展經驗和兩國合作的特殊機遇。
這是印度總理時隔5年后的又一次訪華,也是辛格2004年出任總理以來首次中國之行。辛格訪華期間,兩國總理簽署了21世紀的共同展望文件。
“消息源的控制很緊”
近半個月來,不少媒體詢問印度駐華使館,希望盡早獲知辛格訪華具體安排和可能取得的成果,但往往無功而返。知情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中印邊界問題仍是兩國關系中的懸案,所以,雙方官員就越發謹慎,對采訪要求自然會小心應對,“以前就出過干擾對話的亂子。”
1月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正式發布了辛格應邀訪華的消息。此后,曾有媒體報道他將到中央黨校演講,后來才證實演講地點是中國社科院;還有的印度報紙稱總理會受中國人罕見的禮遇、辛格要延長在華時間等等。“記者提供的消息混亂,有不少是猜測,可見消息源的控制很緊。”一位印度駐華記者說。
在辛格抵京前一天晚上,中方一位負責接待的外交官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出于安全考慮,我現在只能告訴你,明天他會按計劃到北京,3天時間也只是在北京。1月14日與溫家寶總理會談,15日會見胡錦濤主席和吳邦國委員長。”
知情人士指出,控制消息另一個目的是保證安全。印度長期受到恐怖主義威脅,辛格主張對恐怖主義采取“零容忍”政策,是極端勢力報復的目標人物之一。
社科院負責安排辛格演講的工作人員感觸頗深,“近年,陸續有一些國家的政要做客社科院,但辛格這次,是安保工作做得最細致的。嚴格控制參加者,所有安排都要上報、核準。”
經貿合作為訪華重點
邊界問題為中印關系中最敏感的問題,因此,媒體齊齊聚焦于辛格訪華在邊界問題上是否能有突破,也就無可厚非了。
辛格在社科院演講中強調,“雙方有決心維持邊界和平,特別代表正在尋求邊界問題解決辦法。”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指出,特別代表談判正處于關鍵階段,雙方都在努力取得進展。但也有觀點認為,由于談判沒設定最后期限,近期不太可能出現突破。而隨著兩國軍事現代化的加強,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的敵對意識可能上升。
中國駐印度前大使程瑞聲認為,盡管兩國輿論很關注歷史遺留問題,但這并不是辛格訪華的重點。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孫士海認同這種看法,“推動兩國投資和經貿發展才是辛格此訪的重中之重。”
這位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的博士、在印度旁遮普大學任教10年的經濟學教授,要借助訪問“為兩國關系注入新的活力”,“經濟”無疑是他最得心應手的工具。
1991年辛格開始擔任拉奧政府財政部長,那年正是印度經濟改革的元年。此后5年,辛格領導經濟改革,打破束縛,使印度經濟列車加速前行。進入21世紀,印度人均收入已翻一番,北京多年前的神話在新德里重演。
近兩年,中印經濟交往也比以往密切,2007年雙邊貿易額增至38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然而,雙邊經貿額目前還只占中國外貿的1%,占印度外貿的8%,如此低的比重蘊藏著巨大增長空間。
然而,貿易逆差問題讓中印經貿合作尚未蓬勃發展之際便出現些許陰影。2005年,印度對華貿易順差的8億美元,在2006年變為逆差40億美元,2007年逆差數字更升至120億美元,新德里驚呼“中國龍已悄無聲息地侵入了我們的生活”。為此,印度頻繁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早在胡錦濤訪印期間就提出的中印自由貿易協議也遲遲未能獲得進展。
辛格在1月14日與溫家寶的會談中,為推進兩國經濟合作找到新的支點:提高相互投資規模和在能源、科技、環保等領域合作水平,擇機啟動兩國區域貿易安排談判,將2010年雙邊貿易額目標由原計劃的400億美元提高到600億美元。
同一天,辛格在中印經貿、投資與合作峰會上發表演講,數十名印度企業家隨同出席。據媒體報道,這些企業家大都來自基礎建設、電力、通信、醫藥等行業。
相互學習的意義
中印兩國在全球影響力、能源等問題上的競爭與矛盾,似乎已經成為西方輿論十分熱衷的話題。美國《華盛頓時報》就預言,今后若干年,存在于印中之間的可能是一種有序的競爭關系,“即便中印貿易超過美印貿易——這很可能會發生,政治問題仍會是分裂北京和新德里的鴻溝。”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南亞問題專家都認為,他們沒有號準中印關系近期發展的脈搏。
近兩年,美印關系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美日印澳還共同發表了“四國倡議”。“印度參與遏制中國”一說由此而來。
辛格多次否認“遏華”說法,“中國是印度最大的鄰居以及‘向東方看政策的焦點,加強與中國的關系是我們的優先考慮的事情。”
程瑞聲大使認為,全方位均衡外交讓印度受益良多,而印度現政府處理對華關系則突出務實的特點。務實還表現在辛格會見印度商界駐華代表時的一番感言,“印度的企業應該考慮得深遠一些……我們必須學習中國,同時提高自身競爭力。”
中印兩國在發展過程中有太多相似點:同為人口大國;同樣進行改革開放,又遇到過類似的難題;同位列“四國金磚”之中,中印正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世界銀行《2008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去年和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11.3%和10.8%,印度則為9.0%和8.4%。
分析人士認為,中印關系能否成為21世紀值得贊賞的兩國關系,兩國相互學習程度是十分重要的觀察指標。而關于21世紀是中國世紀還是印度世紀的問題,將被長久討論。路透社和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看到,亞洲足可以容下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龍與印度象正努力“求同存異”——這應該是中印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