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ea
你的表情“暴力”了嗎
可能你身邊也有這樣的同事和朋友——整天不是長吁短嘆、垂頭喪氣,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倒霉模樣,或者常常愁云慘霧,見面說話眼皮都不抬一下……面對這種種掃興的表情,你本來高昂的興致是不是也會受到影響?
在專家看來,生活中那些“擰巴”的五官搭配對于周圍的同事及伙伴而言,可能正在構成一種暴力侵犯。
所謂“表情暴力”,實際上是指外界“壞表情”對感知者自身造成的心理傷害,即他人通過其表情傳遞給我們一種消極、抑郁或焦慮的情緒,并由此造成某些困擾和壓力。
很多我們所看到的“壞表情”,其實是當事人遭遇挫折和失敗后的一種自然反饋方式,往往不受控制,甚至不經過大腦。也許是朋友投資的股票一路跌停,糟心得很;也許是那位女同事的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她一時間不能接受;也許只是某人身體不適,沒有“家長里短”閑聊的心情。事情其實很簡單,但我們卻容易將厭惡煩躁的情緒寫在臉上。“他的臉色是不是沖我來的?”“他為什么總這么不高興?”當我們把自己的沮喪情緒轉移給別人時,“表情”就成了一種暴力工具。
不要把“暴力”帶回家
有的男人在職場上表現得很理性,待人客氣,彬彬有禮,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原形畢露,甚至把外面受的氣和委屈都發泄在家里。
生活會給人帶來焦慮、壓抑的情緒,但傳統文化要求男人要堅忍負重,不可以像女人那樣用哭泣、愁怨等示弱的方式來化解壓力。所以,男人寧愿獨自默默承受,也不愿輕易向人打開心扉。而長期處在壓抑狀態,就會讓情緒處于“引爆”邊緣,稍不留神就會表現出“表情暴力”。
有位女士說,她丈夫每天回到家里都會展現他的“表情暴力”。她說,他在單位絕對是好好先生,可一進家門就風云突變。一次,丈夫下班回來時,她恰好在打掃房間,衣服又臟又舊,頭發亂蓬蓬的,一臉灰塵。丈夫說:“我累了一天回到家,見到的你就是這副樣子。”而等到下次她仔細梳洗一番,等丈夫回家時,卻聽到丈夫氣憤地問道:“今天晚上你要干什么去?”長此以往,連孩子都不喜歡與爸爸同進晚餐。
說到虐待孩子,估計大多數父母都會嗤之以鼻:“心疼還來不及,誰忍心虐待?”然而事實與這樣的看法大相徑庭,據全國婦聯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74.1%的兒童在成長期曾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
虐待兒童的范疇有身體虐待、情感虐待、忽視虐待及性虐待,其中以情感虐待和忽視虐待最為常見,卻又最不易被發現。
情感虐待是指監護人不能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成長環境,而且還經常有一些對兒童心理健康和發展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行為,如過分限制孩子的自由行動,有詆毀、嘲諷、威脅、恐嚇、歧視、排斥以及其他類型的語言或行為。大家往往以為孩子小,不知道什么事情,其實兒童是非常敏感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嬰兒在兩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分辨出成人的表情是高興還是厭惡。
所以,千萬不要把帶有“暴力”色彩的表情帶回家,對孩子,更是要以笑容為溝通方式。那么,我們該如何舒緩內心壓力呢?除了要真摯地對待自己內心的情緒波濤,還應該坦率地與愛人或朋友交流內心脆弱的一面。另外,要學會在工作及生活中自我抒發一些負面情緒。
快樂秘方
英國幾名心理專家——包括心理學家史蒂文斯、精神治療師卡爾、職場專家瓊斯等,曾進行過一項“將逆境變成快樂”的研究。他們讓50名志愿者接受3個月的研究實驗,為志愿者培植“快樂種子”。最后,專家們認定營造快樂情緒有10個秘方:
1. 種花拾草。
2. 每天睡覺前數出最少5件值得感恩的事。
3. 每星期與喜歡的人談話最少1個小時。
4. 打電話與久未聯絡的朋友聊天,并相約見面。
5. 每天為自己做件開心事,并真正享受其過程。
6. 每天最少開懷大笑1次。
7. 常常運動,每星期至少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
8. 每天至少向陌生人微笑或打招呼1次。
9. 將平日看電視時間減半。
10. 每天為身邊的人做點兒好事。
(摘自《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