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手機拍攝很流行,理論上任何人在街上做的他認為沒人看到的事情會被別人拍到了都可以上網。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樣的危險當中
不用陳冠希去自拍,凡是上網的年輕人都知道這種行為的存在,因為網絡上大量同類型的照片存在,只不過不是名人。

很多人都有展覽癖
偷拍的、自拍的,比如芙蓉姐姐那種,充斥著整個網絡。目前常見的一個網站就是youtube,還有一個美國網站youpore, 運轉模式跟優酷一樣,每天有幾十人把自己的照片上傳上去。其實這種現象網上一直存在,只是現在走到了一種極端。
一個年輕人到了合法的可以有性行為的年紀,香港是16歲,私底下兩個人怎么拍他人是管不著的。我不說它是一種變態,只說它是一種癖好,我們沒法決定這種癖好對不對。如果雙方都同意讓別人看見并感到快樂的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很多人都有展覽的欲望,拍自己旅行過的地方、拍自己的照片放到博客上,某種程度上是展覽癖;現在這個展覽癖觸及了性生活,超出了一般意義上展覽的程度。
如果這個男孩當時沒有詢問拍照當事人的意愿,這是一個道德問題,但對方同意了,被拍攝的當事人應該想到照片有一天可能會曝光,這是一個技術而非道德的考慮。我們現在說陳或者阿嬌“太不小心”,這不是道德上的錯,因為他們拍的時候也是你情我愿,更何況這并不是他們倆放出去的,所以這是個技術錯誤。
公眾感興趣的不一定是與公眾利益相關的人物
每個人都講:公眾人物的私隱應該受到限制,對他的言行本來就要求高,要有更大的監督等,但每個人都沒有去仔細想,其實公眾人物有兩種,一種是他的身份可能是占有公權的人物,另一種是公眾感興趣的人物。這二者私隱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最近討論的中國官員是否應該公開自己的收入和財產,這是對官員私隱的一個暴露。但是我們為什么覺得有權呢,因為官員的權力是公眾賦予的,他做的決定是影響公眾利益的,所以我們需要監督。
公眾感興趣的人物不一樣,陳冠希和阿嬌他們沒有公眾賦予的權力,他們的決定和行為會影響觀眾,但不影響社會整體。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知道阿嬌是誰,那她做什么事情不會影響你,官員不一樣,他做的某些決定有時候是影響全國的,哪怕他是個地方官。
公眾感興趣的人物,不一定是跟公眾利益相關的人物。除非一個公眾感興趣的人物發生了一件關涉到公眾利益的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權去監督他們。好比一個明星牽涉到某一個案子,而這個案子是關于瞞稅的,這時候公眾有權要求知道內情。
我覺得大家弄混了這些事情。我們可以關注藝人的私生活,但他們的私生活該不該曝光,該不該為自己的私生活交待,這不是他們的責任,我們也沒有這種要求的權利。
公眾人物可能有一種榜樣和示范的作用,他私底下做了什么可能對我們有影響,但他們從來沒有意圖要把這些事暴露在公眾的眼光下,所以從社會影響方面來要求他們也是不對的。
此外,社會影響指的是,偶像做了什么,他的跟隨者會去效仿。目前在香港,我沒有見到一份有基礎的學術研究,說明一個偶像的行為對他的追隨者造成多大的影響,這個影響是否可以量化?所以這是一個假設多于被證實的說法。
任何人的私隱都會受到侵犯
真正讓人困惑的是:網絡空間對公私二元的區分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我們是否有權看這些照片?最初,那些照片的當事人不出來說照片是真的,從法律來講網絡上傳播的所謂“移花接木”照,就是物主照片,人們是有權看的。但私下看從道德上講是有問題的。
但現在當事人承認了照片是真的,他是物主,我們再去看,那從道德還是法律上,我們都錯了。我們的好奇心戰勝了我們對責任的區分、對隱私的尊重這種約束。
我們有這樣一種傾向:在網絡世界,所有上網的東西都是公眾的。我們覺得上網的東西就是公眾資源的一部分。 但是從人的私隱來講,每個人都應該明白:即不只是我們在侵犯別人的私隱,同時我們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地步——不只是名人,任何人的私隱其實都會受到侵犯。
今天,手機拍攝很流行,攝影工具很普遍,理論上任何人在街上做的他認為沒人看到的事情被別人拍到了都可以上網。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暴露在公眾的眼光下。我覺得這點很可怕。
女孩子照片被人拿到網上,特別是那張照片里的行為是她不想讓別人看到的話,她會感覺怎么樣?
某一個不是名人的人在街上吐痰(動作不雅)被別人拍到上傳到網上,他的同事看見了就會說原來你這么臟啊——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這樣的危險當中。
被迫要君子慎獨,這是多么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