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組織、商業保險與農村醫療保障

張國有: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實力和財政收入迅速增長,為促進新醫療改革提供了資金保障,為醫療公平性和可行性建設目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醫療制度不斷改革過程中,各項醫療和健康指標有了明顯變化,但是真正讓13億人口能夠充分享受醫療保障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事情,在醫療人員、醫療設置等醫療資源相對缺乏,醫療制度和醫療衛生網絡落后的農村地區更是如此,農村居民的健康的需要遠遠不能得到滿足。
對農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需要強化政府責任,也需要公益組織和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各方的廣泛參與。
楊超: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的功能,擔負著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保險本身特點決定了在服務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立農村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過程中,商業保險公司大有可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身的特點給保險業的積極參與提供了條件。在基本醫療保障層面,保險公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參與社會保險的日常管理,為基本醫療保障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服務;在基本醫療保障以外,廣大農民還有更多的保險需求,商業保險起主導作用,可以為農村市場提供多種商業保險產品和服務,滿足多元化、差異化的醫療保障需求;此外,保險公司還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及網絡優勢,通過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等其他制度安排參與到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中,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萬峰:解決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政府是主角,但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也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一個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的機制,將是推進農村醫療問題解決的最有效的途徑。在這個機制當中,商業保險機構承擔的責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支持新農合,為新農合提供經辦管理服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商業保險產品彌補社會保障的不足、提升農村醫療保障水平;深度參與醫療扶貧的公益事業,切實改善農民就醫環境。
中國人壽長期以來在上述領域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提供專業化服務,建立了“征、管、監”分離的新農合運作機制,形成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參合農民多方滿意、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二是通過制定清晰的農村市場發展策略、挖掘總結農村業務發展典型經驗、開發出一系列農民喜愛的產品、全面提升服務于農村市場的員工素質,有效促進了農村保險業務的發展,實現了商業效益與社會效應的“雙豐收”;三是通過國壽慈善基金會健康新村工程項目扶持農村初級醫療機構的軟硬件建設,切實改善農民就醫環境。
郭長江:中國城鄉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醫療衛生事業存在城鄉差距,目前貧困地區農村缺醫少藥狀況還比較嚴重。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推出的“紅十字天使計劃”,以關注和保護貧困農民和兒童的生命與健康為宗旨,廣泛動員國內外的社會資源,募集資金和醫療物資,對患有重大疾病的貧困農民和兒童實施醫療救助,協助政府改善貧困鄉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援建鄉村博愛衛生院(站),培訓鄉村醫生,參與和促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衛生事業建設。“健康新村工程”項目是“紅十字天使計劃”的內容拓展,意在探索經濟組織與公益機構共同推進農村新農合醫療體系新路。
王汝鵬:非營利組織一直不斷倡導公益示范,喚起全社會關注和重視,這對于農村醫療衛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大多數人關注,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才能夠改善。在非營利組織的倡導和帶動下,今天,全社會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在逐步加大。
從我國農村縣、鄉、村三級醫療保障體系建立的實踐看,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中,村級衛生站作為農民“小病不出村”的基礎,卻很少享受到財政補貼。而非營利組織正在積極地彌補這種缺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紅十字天使計劃”,兩年多來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捐物2多億元人民幣,在全國27個省區貧困鄉村援建了200余所鄉村博愛衛生院(站),其中村一級衛生站占90%以上。
公平、合作與農村醫療發展
韓俊:窮人和富人相比要承受更大經濟風險,越貧困落后的地區發病率更高。因此,新型合作醫療要完善,就要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程度,更對最貧困的人群加大支持力度,建設多層次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在對農村藥品問題做全面調查后發現,農村藥品質量很差,并且農村很多基本藥品價格超過城市,而且農民醫療費用增長速度超過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對于藥品的監管,在縣級以下就幾乎沒有了監管力度。除此,還要從源頭上關注農民的健康問題,比如說飲水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
杜志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作為一個基本的制度正在形成和完善中,但是推進過程中有一些問題。
在醫療報銷上,農民能夠獲得補償率比較低。這樣的水平不能夠滿足農民的醫療的需要。
此外,農民工、當地的回農職工、在農村縣城的非農戶等等,如何合理有效加入新農合中?這是下一步要關注的問題。
在基本制度框架建立以后如何發揮作用同樣重要。2006年,衛生部、財政部、發改委在農村發展建設規劃中計劃投入270億元,但是這個計劃當中,缺少了村一級的醫療系統。
李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是中國自主創新的模式,合作醫療精髓是什么,直接提供醫療服務體系。其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能夠逐步改善農民看病難、貴的問題。目前的趨勢,既要通過補貼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同時還要加大保險的作用。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各方資源建立低層的醫療服務。就目前培養人才的體系而言,農村的醫療人才成了重要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從當地農村選拔年輕人,由政府免費培養,以此來為農村培養人才。解決農村真正的醫療衛生人才是保證我們新農合長治久安的關鍵。
以人為本的農村居民健康發展權
杜曉山:在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中,用指標來對世界191個成員國衛生體系績效進行評估,中國排在第144位,尤其是在財務負擔公平性評價中,中國位于尼泊爾、越南之后排在倒數第四位。
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衛生資源的主要集聚是在城市和發達地區。1997年到2001年間,據統計,占人口總量20%多的城市人口占用了80%的衛生資源。
從婦女的健康指標來看,指標最高的省份與最低的省份的差距是36%,這說明我國現在在衛生保障資源分配等方面存在問題。因此需要政府大量的把自己的工作重點從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轉移到農村。
徐杰:我國政府在農村衛生領域里面投放了大量資金,但產生的主要效應卻是大量需求轉移到城市,農村的醫療設施被閑置。那么,如何讓衛生機構發揮作用,讓百姓實現需求,讓資金得到利用?目前的解決之道就是降低鄉鎮衛生院費用門檻,直到每個農村居民都可以利用。
全國鄉鎮衛生院在2006年收入629億,其中518億是鄉鎮衛生院的市場收入以及政府統籌醫療資金。如果把合作醫療資金定向用于鄉鎮衛生院的補助,就可以大大的降低老百姓在鄉鎮衛生院自己支付的部分。
鄉鎮衛生院是基本的服務機構,提高合作醫療以及在鄉鎮衛生院部分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都是為了降低鄉鎮衛生院進入門檻,使每個農村居民都可以不受制約進入鄉鎮醫院進行治療。
社會參與:反貧困背景下的醫療合作
向春玲:當前,我國新農合制度建設的補償和救助是一種低水平的醫療保障。由于籌資水平低導致大病統籌補助水平比較低,因此,一些得大病的農民,自費醫療費用居高不下。
由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方面的不完善,給了社會公益組織發揮作用的空間。公益組織參與新農合建設實現了新農合制度建設中資源配置方式、組織結構、工作機制的創新,建立了社會資源融入醫療救助資金的渠道,使原來單一由各級政府配置資源的方式被打破,一種新的社會資源加上市場資源這種資源體制和機制正在形成。并且使原來單一的封閉的由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組成的新農合組織結構逐漸被開放的由社會團體參與的社會組織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