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正視通貨膨脹的威脅
國家發布的數據表明,2007年以來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幅度持續擴大。關于當前國內CPI究竟是高還是低,是否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目前通貨膨脹壓力很大;另一種觀點認為,2007年GPI上漲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是食品,食品價格對CPI貢獻度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如果扣除食品價格的上漲,那么2007年的CPI上漲是不值得太擔心的事情。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認為,對于目前國內通貨膨脹,并不在于它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是如何認識。在今年第一期《董事會》雜志上,這位學者撰文指出,就目前國內CPI來說,不僅存在統計指標體系的問題,而且市場顯示出一種通貨膨脹上行的趨勢。
在這篇題為《通貨膨脹威脅中國經濟》的文章中,易憲容說,中國式通貨膨脹就在于國內CPI指標體系缺陷——既有CPI統計的權重問題,也有CPI統計分類與基數問題。具體說,目前我國CPI統計指數中,居住類消費和教育醫療類消費不僅所占權重低,而且基數小,在這樣的指標體系中,如果食品價格不漲或上漲幅度小,CPI是不會漲起來的——這就是幾年來我國出現“高增長、低通脹”經濟格局的原因。易憲客說,由于許多價格上漲快的消費品根本沒有統計到CPI中去,目前的CPI指數并不能真正反映居民消費價格變化的壓力。
易憲容指出,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基本把通貨膨脹的目標值確定在2%水平上,因此,即使按照現有CPI體系計算,我國通貨膨脹率已連續幾年超過6%,充分說明通貨膨脹已經進入高風險的區域了。不久前發生在重慶家樂福的踩踏事件也表明,高物價已嚴重影響了民眾的生活。
雖然按照我國統計指數,CPI上漲最主要體現在食品價格的上漲上,但是,易憲客認為,國內經濟失衡,比如國際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信貸增長過快,最為根本的原因還不是市場上表面的價格高低,而是要素市場的價格機制扭曲,導致要素市場的價格過低,比如土地的價格、勞動力的價格、自然資源的價格過低以及環境保護成本沒有計入等。因此,要改變目前國內這種經濟失衡的局面,就得加速理順這種完全扭曲了的要素價格機制。從這樣一個大的格局來考慮,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要素價格的上漲是必然。而要素價格的上漲也一定會帶動相關產品上漲,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可改變。
易憲客提醒說,種種因素導致了居民對通貨膨脹上行的強烈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如果仍然認為國內通貨膨脹率不高,是在可控制的范圍內,特別是有些部門希望通過控制食品價格漲幅、通過少出臺導致價格上漲的政策來穩定CPI上漲,其結果只能會南轅北轍。
以縣域現代化破解中國城鄉二元格局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結果之一是,中國一些地區(主要是沿海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經達到國際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與此同時,廣大縣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則顯得相當滯后。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國2862個縣和縣級市,縣域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4%,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GDP卻僅占全國的56%。這種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既折射出我國城鄉二元格局的存在,也是當代中國諸多經濟社會矛盾產生的根源。
毫無疑問,能否突破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關乎中國現代化近遠期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的關鍵。可喜的是,在我國縣域現代化的實踐中,已經涌現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它們被譽為百強縣市。2007年,社會學家陸學藝、王春光等人組成的課題組,來到中國百強縣市中的福建省晉江市進行調查研究,并撰寫了題為《縣域現代化:破解中國城鄉二元格局的關鍵》的調查報告。
這份被收入《2008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一書的調查報告提出,晉江發展經驗表明,實施縣域現代化是破解城二元格局的關鍵。
調查報告認為,晉江近三十年的發展進程實際上是中國縣域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縮影。報告特別強調,在中國行政體制框架內,縣級政府是具備完整政府功能、職能和權力的基層政府,因此,縣級政府對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昔江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政府管理與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相適應,并且成為關鍵性的推動力量。
報告建議加大縣域賦權,使縣級政府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線指揮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繼續推進大中城市發展的同時,以縣域現代化發展為重點,扭轉城鄉間經濟社會不協調發展的局面,從而為實現全面的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曹立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