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在英特爾產品(上海)有限公司組織的環保購物袋設計大賽,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的張鴻超設計的環保購物袋捧回了“經濟實用獎”。大家一定很好奇,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環保,尤其“限塑令”發布以來。市場上的環保袋種類越發多了起來,張鴻超是憑借怎樣獨特的設計征服那些挑剔的評委的呢?
“黃金比”造就新一代環保袋
雖然市場上的購物袋品種繁多。但是因為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參照,所以看到電腦設計大賽的題目后,選手們一時都沒有頭緒。“我小時候經常看見花花綠綠的塑料袋到處亂飛,有次在爺爺奶奶家的陽臺上也看見一些塑料袋,那些袋子被太陽一曬,發出很難聞的味道。當時我就想要設計一種環保型的購物袋。”張鴻超回憶起他的靈感來源。
他先從設計的材料上人手。很多選手選擇竹子、木頭之類作材料,張鴻超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認為這類材料本身就是一次性消耗的植物,不符合環保的主題。一番思索之后。張鴻超的目光落在了一直陪伴自己的工具箱上。工具箱的里面有一層無紡布,這種布耐磨、光滑、輕便,既可以循環使用又可以分解。在細節的設計上,張鴻超也很用心,一層布太薄就改成三層,拎手怕不結實便用麻繩,而且用大的金屬扣加以固定,美觀又時尚。折疊方法也很考究,張鴻超多次用白紙代替袋子進行實驗:“一般的袋子都是從下往上卷起,這樣袋子在折疊后體積會很大,而我的設計是從四周往中間折,還配上了個摁扣,這樣環保袋折疊后只有錢包大小,特別便于攜帶。”
不過整個袋子最值得一說的并不是這些,而是用上了黃金比。張鴻超從學校圖書館查閱到,當袋子的實用體積和實際體積之比是0.618,也就是符合黃金分割比例時,是最經濟實用的。張鴻超又用一個個小盒子反復試驗,最后才確定下袋子的形狀。
塑料吸管成就造船“新材料”
張鴻超從小就喜歡擺弄家里沒用的物品。小學一年級暑假,有道作業題是利用身邊的廢棄物制作一件物品,當時張鴻超還小,不知道從何下手。有一天電視里正好在播一則電池的廣告,而他從書中了解到隨意拋棄廢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很大,于是便萌生了一個主意:做一個小盒子專門裝電池。他制作的小盒子與其他盒子最大的不同在于盒子的進口處,上大下小的設計讓電池進去容易出來難。
說到最得意的作品,張鴻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小學四年級時用吸管做的小船。“當時我看到家里每個月都有許多沒用完的牛奶吸管,也沒什么用處。我就想把它們利用起來。”于是他便設想用吸管做一件藝術品——一艘小帆船。對于喜好動手的張鴻超來說,用吸管造個船體并不是難事,不過既然是帆船,當然要有帆,掛帆的桅桿用什么材料好呢?繼續用吸管不容易固定,用牙簽太麻煩,試驗來試驗去,張鴻超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材料:細鐵絲。“當整個帆船造好下水的時候,發現它特別容易翻倒。”怎樣才能不讓帆船變成“翻船”呢?又費了一番周折,張鴻超想到了解決的辦法:“繼續用吸管在船體的兩邊各添加一個附體,這樣船就穩多了。”從此,這艘精致的小船成了張鴻超課余生活的又一個親密玩伴。
可以拖地的“拖鞋”
“所有的發明都應該圍繞我們的生活,所以造船之后我的小發明不再是為了自己玩,而希望它能改善生活。”張鴻超看到媽媽每次拖地都彎著腰,很辛苦,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就想:怎樣才能讓媽媽拖地變得省力起來呢?如果能讓拖把和拖鞋結合起來的話,那媽媽不是就不用老彎著腰了嗎?
說干就干,他首先把家里拖把上的海綿條卸下,然后用502膠水將這些海綿條一根一根粘在拖鞋的鞋底,這樣一雙能拖地的“拖鞋”就做成了。“媽媽在家里走來走去做家務的時候,順帶著地也被拖干凈了。”但不多久張鴻超便發現,“拖鞋”由于底部被改裝了變得很滑,媽媽很容易摔倒,于是他又動起了腦子。“我在參考了多種拖把頭的材料之后,發現有種寬拖把頭的材質很適合做鞋底,拖鞋的四周仍然用以前的海綿條粘上,這樣既能拖地又不影響走路,不過制作的成本變高了。”張鴻超既興奮又遺憾地說。
發明源于興趣
張鴻超上學前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爺爺是東南大學電學教授,家中藏書很多,張鴻超對其中的百科全書情有獨鐘,但那時他還不認識幾個字,一見爺爺有空就求爺爺讀給他聽。有時候家里電器壞了,爺爺修的時候他便蹲在旁邊給爺爺打下手。進入初中之后,張鴻超的求知欲和創造欲變得愈發強烈。
“會玩,會學習。”這是張鴻超的班主任對他的評價。剛上初二的他初學物理,除了學習課本上的內容,他還主動去看許多與物理有關的課外讀物。對物理濃厚的興趣使他的物理成績遙遙領先,他也因此被選為物理科代表。
設計的環保袋獲得“經濟適用獎”后,張鴻超成了公認的“小發明家”,他坦言:“每一個小發明都源于濃厚的興趣,再加上對事物細心的觀察和深入的探究。過程雖然有點辛苦,但我感到很開心,因為我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為社會作一點小小的貢獻。而且自己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還大大增強了發散性思維能力,真是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