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將滿腔的情感,以及那一顆顆寂寞的心,注入詩歌,一絲惆悵,一段悲苦,一點期待,一聲啼哭,一陣抽泣,都停留在那些文字中。那些經典,我們至今吟誦,至今感動……
入秋,寒日冷冷地懸在半空,冷眼看盡世間百態,梧桐也冷冷地立在易安身邊,“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梧桐本無情,怎來的感情去恨?秋,寂寥的秋,易安靜靜地坐在窗邊,眼中透出無限凄涼,借酒消愁么?抑或是,對故土的鄉愁,敵國淪喪的痛?“不如隨風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流離失所使她頹廢了?沒有!我明明能感受到她的心在流血,她熾熱的心在有力地跳動,我能感受到她對山河破碎的悲痛,那份永恒不變的悲傷,易安那思鄉的呢喃與愛國的情愫,成就了經典!
雨,漫天飛舞,風,肆虐地刮,他心系戰場,胸懷天下,怎奈壯志難酬,只能借詩歌來訴說心中的悲苦!他驅不走心中的寂寥,躺在冰涼的被褥中,撐起日益衰老的身體。“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夢中盡是殺敵的場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受到排斥并沒有消磨陸游報國的強烈愿望。可是壯志難酬的陸游,有誰愿意聽他的心跡,又有誰理解英雄淚干啼血的寂寞?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由強轉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涼情景,深深觸動了杜甫的心。但他只能用詩詞,傾訴心中對統治者的不滿。當詩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衰敗相聯系并且心系于國的時候,才能體會到并且告訴世人,何為真正的悲哀,何為真正的寂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的,杜甫看不到自己的命運,他看到的,只有國家,只有那些支離破碎的國土。這是真正的寂寞,也是對國家無比真摯情感的體現,他的情愫被毫無保留地注入詩作,他的詩作必為歷史所銘記,他也必然被歷史所銘記!
不管是李清照、陸游還是杜甫,他們的寂寞,都來源于他們淪陷在生命的無奈和艱難之中,這些痛苦,都來自對故土的思念與對國家危亡的擔憂。經典,誕生于痛苦之中。
走近他們,我讀懂了詩人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