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
傳統帶給我們的感覺就像一部編纂完成的法典,隨時放在我們身旁,在需要時,可輕松地翻開它來檢點自己的行為,看是否循規蹈矩,言聽計從。然而,這一回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傳統從來不曾完成過,而是在不斷的揚棄中前進。
水墨傳統是發端于唐代,經由歷代的水墨實踐者通過實踐不斷總結而形成的歷史積淀和智慧結晶。它表現為一個體系,有著復雜的結構層次,同時,又是一個過程,在不斷地發展和演變。我們不應將水墨傳統孤立地理解為水墨發展中的一段特定歷史,即認為“中西融合”前的水墨體系才稱得上傳統,這就割裂了傳統的繼承與創新。融合前的水墨體系,確也是歷代優秀藝術家不斷從前人的程式中走出來,創出新形式,達到新高峰,又被后人不斷突破而積淀的成果,直至清晚期,這個水墨體系似乎完美得讓人不忍心再去改變和破壞它。那時畫家們重臨摹,輕寫生,講來處,輕創造的藝術模式嚴重阻礙了水墨的發展。傳統中創造性的一面被暫時遺落了。然而,傳統終究是要發展的,時代的變革給傳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革命”為中國畫的“中西融合”奏響了序曲,并實質為水墨畫與西方藝術在不同方向上的融合邁出了堅實的腳步。其間產生的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世人有目共睹。時至今日,水墨的發展更是在一個改革開放的大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各種藝術思潮與流派空前的活躍,使水墨與不同藝術種類的廣泛借鑒與融合不可挽回地擴大了。如今,我們回顧水墨發展的歷程,理所應當地把“中西融合”之后那些新式水墨所帶來的好的經驗視作傳統并傳承下去。同樣,當今多元的水墨流派,無論是寫實水墨、實驗水墨還是抽象水墨等等,都是藝術家們在水墨的范疇里為傳統的創新所做的可貴探索,雖然其成果可能良莠不齊,甚至魚龍混雜,但假以時日,去蕪存精,其中優秀的部分依舊可以積淀下來,經過歷史和時間的考驗,成為傳統中新的養分。在繼承方面,傳統是深入人們意識深層的東西,是擺脫不了的,在發展方面,傳統是一種不畏險阻,勇于創新的精神,水墨傳統之于我們的意義恐怕就在于此,它既是保守的力量,也是前進的基地。
2.筆墨
筆墨是水墨畫的核心問題,探討它,應把它分為兩個層面,即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又包含兩個內容,其一,是指中國畫工具的概念,它是中國“筆、墨、紙、硯”等傳統工具的總稱;其二,是指技法,“有筆有墨謂之畫”。中國畫在其長久的歷史發展中經過不斷的總結,其中優秀的描繪經驗形成相應的程式技巧——筆墨技巧,作為技法以“范本”的形式為后來者“傳移摹寫”。作為技法,它在長期發展中被不斷地積累豐富,表現為可傳承性、可示范性和可復制性。筆墨的“精神語義”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暗含了諸如時代特征、審美取向、氣質涵養、品位追求、情感融入等不同的方面。它不僅承載著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所賦予的總體精神特征,而且還承載著具體到每個創造者所內含的獨特人格精神,并使水墨畫在不同時代具有鮮明的審美風尚,也使既有的筆墨技法經由畫家情感的融入而生發出無限的生動性與創造力。程式化的筆墨技法,像一次完備精美的筆墨盛宴,缺失了精神的游走如同一只靈魂已死的美麗軀殼,而經過情感浸潤過的筆墨,才真的具有了靈性,這樣的“筆墨”活在作品中,使筆墨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使作品每出新意,個性鮮明。當然,新作品中那些優秀的內容又會成為傳統筆墨中的一部分,為后人所用。“筆墨”的生命力就在不斷地總結與創生中得以發展延續。筆墨的精神價值也當在此,時代精神與個體情感因素是它的基本屬性,也正是筆墨的精神屬性才使筆墨本身不斷沖破樊籬,生生不息。
3.寫生
寫生是每個經過學院正統教育的畫家所必須經歷的。對于水墨畫家來說,寫生須具備兩個因素,一是造型能力,二是筆墨功力。兩方面的要求使畫出一幅優秀的水墨寫生并不容易。許多寫生往往是照顧了形的嚴謹卻失之筆墨的靈動,克服了呆板、僵硬的用筆卻又使造型顯得空洞、草率。兩者的協調需要長期的磨煉。如果說有什么輔助的方法,我以為大量的速寫訓練是絕有益處的。由于速寫過程中不用更多考慮用筆的方式,這種直接性使得它成為畫家鍛煉造型能力進而能妙筆生花的法寶。可惜水墨畫家們已很少能精于此道了,也許是影像科技的發展普及使畫家們收集任何素材都一拍即得。如果僅把速寫作收集素材的功用,其實是舍本逐末的態度。速寫上訓練有素的畫家面對水墨寫生時,由于造型能力的游刃有余,往往可以充滿自信地揮灑筆墨,進而使情緒、感覺等主體精神也很好地抒發出來。
在寫生中,我認為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當我們對客觀物象進行主體意識下的再創造時,情感的力量就產生了。它使得我們對于客體的“理解把握”成為一種力量并最終轉化為作品情感的“背景因素”。它與我們的主觀精神交互作用,使每件作品中的情感充沛淋漓,含義深刻。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客體的“理解”往往是具有傾向性的,甚至可以用“一廂情愿”來形容這種“理解”過程。也許,我們畫中的“這個人”與生活中的“這個人”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徑庭,而這卻是主觀作用于客觀之上的藝術表達,其結果往往是更符合我們心靈的需要。對我而言,情感、思想的產生和深化是以對客體不斷深入的體悟為基礎的,它使我對客體的態度總是具有多面的啟示性意義,這種啟示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親和的,還是反叛的,最終都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否則,很可能失去表達上的獨特感受而使作品的情感言不由衷,更使其應有的精神品質消失殆盡了。
4.創作
談起創作,大家往往一臉嚴肅,以為是要動真格的了。如若在創作上再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就更不是藝術創作的真狀態了。好的創作狀態,應是畫家心智情感激蕩時的真情流露,抑或是有感于斯而不吐不快的自由表達。情感的真實、自然、流暢,是創作時最應具有的基本品質。好的作品總會使你的神經為之一振的,無論是其中的什么打動了你,作品中情感的浸潤都是至關重要的前提。作品表露的思想,應是作者獨有的人生觀價值觀或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魏晉時“成教化、助人倫”的藝術理想,在宋元直至明清時已轉變為“聊抒胸臆”和“借物言志”的自我抒懷了,“中西融合”的寫實水墨在那段硝煙彌漫的近代革命時期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流民圖》、《愚公移山》 等鴻篇巨制,其中的拳拳赤子之情每每令我感念尤深。而今天的展覽會中,有太多言不由衷的卻以藝術為名義的作品因情感的缺失昭示著現代水墨藝術的蒼白與空洞。改革開放的時代,中西方藝術上的各種交流碰撞,徹底打開了人們的思維,我們發現,有太多的東西值得被關注和表現,從描繪自然景觀的優美,民風民俗的淳樸,到表現都市中的繁華與嘈雜,以及城市帶給人的興奮、緊張、騷動、抑郁、焦慮、無奈等等情感,無不是現代畫家可供選擇的題材和情感取向。畫家也應更清醒地認識自己,選擇情有獨鐘的創作母題。母題可以表現崇高,或者是平凡,可以緬懷歷史,或者是諷喻現實,無不需要真情的投入,而滿懷真情的作品才會有震懾心靈的力量。至少不要去投機取巧,功利的心態只能使作品的精神蕩然無存。當然,如果仍不知該怎樣創作,那就想想凡·高吧,他畫了一輩子的寫生,也許真的沒有想過藝術還需要創作。另外,創作的成敗肯定不在尺寸與題材的大小上,一幅大題材的大制作,可能使觀者味同嚼蠟,而一幀盈盈尺余的小斗方卻也能感人至深。對于藝術,我始終關心的是,作品是否源于情感真實的表達,如果不是,則一切皆是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