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有別,對內外資企業實行不同的稅收制度,并且給予外資企業以優惠于內資企業的稅收待遇,曾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吸引外資的一項重要政策,在我國實行多年。歸結起來,這種內外有別的稅收制度,大致涉及企業所得稅與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車船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牌照稅、房產稅和城市房地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使用稅和教育費附加等幾個稅(費)種。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特別在中國加入WTO之后,由“內外有別”走向“內外并軌”,按照統一的稅收制度,給予內外資企業以無差別的稅收待遇,便成為中國稅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或中國稅收制度的不二選擇。
迄今為止,包括流轉稅類和所得稅類在內的我國現行稅制中的主要稅種已經初步完成了“內外并軌”改革。這對于實現稅負公平,優化稅收環境,進而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顯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而,也要注意到,在我國現行稅制格局中,仍有幾個收入規模不大、所占份額較低、易于被忽略的“小稅種”,尚停留在“內外有別”狀態:(1)城市維護建設稅,對外資企業免征;(2)教育費附加,只對內資企業征收;(3)內資企業繳納房產稅,外資企業繳納城市房地產稅。可見,要徹底告別我國現行稅制上的“內外有別”狀態,還必須完成對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以及房地產稅的內外統一。
鑒于房地產稅制的“內外并軌”已經有了初步方案,在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的后續工作,就是盡快把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統一提上議事日程。
在改革開放初期,基于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引進外資的需要,我國未將外資企業納入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征收范圍。時至今日,這一實行了20多年的優惠政策與現時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不適應性,已經越來越凸現出來。且不說這種給予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政策,事實上是對內資企業的一種歧視并已經產生了抑制內資企業發展的效應,單就征收這兩種稅(費)的初衷來說,一方面外資企業享受著城市基礎建設和市政設施,在外企工作的大部分員工也都是大陸公民;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在享受城市基礎建設和城市教育資源的同時,卻沒有履行繳納相關稅(費)義務。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說不通的。尤其是在那些外資企業較多的地區,由于應繳未繳的這部分稅(費)規模更大,在城市建設和教育事業方面面臨的資金來源短缺狀況,就更為嚴峻。
進一步看,從1994年統一企業流轉稅制到近幾年來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的經歷,我們已經積累下了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制的相應經驗。以此為基礎,將內外資企業稅制的“內外并軌”推上一個新的臺階,統一內外資企業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實行對所有企業的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不僅已經勢在必行,而且各方面的條件已經成熟。
將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覆蓋范圍擴展至外資企業,從而全面實現“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的目標,應當成為一項宜早不宜遲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