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過去15年了,那場被載入史冊的“1994年稅制改革”中的一些情景,讓朱振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朱振民當時是財稅體制改革司(稅政司的前身)三處的副處長,三處的業務是主管流轉稅。因此,當時他和他的同事們戰斗在重中之重的流轉稅改革第一線。
為市場經濟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礎
“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朱振民回憶當年時很肯定地說,“如果不改,就會阻礙市場經濟的建立;如果不改,財政困難的局面也難以根本改觀。”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經濟體制也歷經了從傳統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這也是個認識過程。”朱振民說。
按照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而進行的財稅體制改革,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市場經濟的建立創造基本的制度基礎和制度環境。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最大的差別,就是計劃經濟用國家計劃配置資源,市場經濟要求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這就必須要有一個公平、中性的稅收制度,使市場主體能夠根據市場的需要自主決策,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當時的主要稅收制度,還帶有許多計劃經濟的色彩。原來流轉稅有個職能,就是配合國家價格政策,調節企業的利潤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稅收要對產品價格進行干預,按計劃要發展什么,就低稅;要限制什么,不鼓勵發展的產品就高稅。“所以,當時的產品稅有20多檔稅率,最高稅率達到60%,最低稅率是3%。對部分產品征收的增值稅也有12檔稅率,最高稅率45%,最低稅率8%,高高低低,跨度很大。而且重復征稅的問題突出,對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專業化分工形成明顯的阻礙,企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稅收的扭曲。”這些因素顯然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1994年對流轉稅制的改革,大刀闊斧地把原來實行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改成以增值稅為主體的營業稅、消費稅相配合的新流轉稅制度,制定新的增值稅改革方案就成了流轉稅改革的重頭戲。
定量分析科學決策
增值稅“中性”,要求稅率檔次不能太多,理想的設置是一檔基本稅率,再加上一檔低稅率。因此,改革方案的一個關鍵和難點是確定替代原來高高低低二十幾檔稅率的兩檔新稅率。
那個時候,國家財政還很困難,企業的效益也不高,雙方對改革成本的承受能力都不強。為了確保改革成功,財政部有關領導提出,改革方案要按照改革后稅負水平總體保持改革前稅負水平設計稅率,以使納稅人對新的稅收負擔能夠承受,財政收入不受大的影響,也不致引起物價水平大的波動。部領導要求,要把賬算清、算好、算準。
財改司為推進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建立了數據調查收集工作制度,三處逐年收集的流轉稅納稅人數據資料,經濟規模占全國的70%,所繳納的稅額占全國的80%,不僅代表性強,同時,這套數據資料是分戶、分產品的數據庫,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可以像積木一樣,根據不同的條件拼接成不同的方案。1993年8月下旬,接到任務,當時的處長王征、朱振民和譚崇均帶著微機,一頭扎進黑龍江辦事處,就改革方案進行了大量的測算、論證工作。僅就增值稅稅率,當時他們就從13%、14%到19%,20%,測算了7、8個方案,靜態算,每一個方案對財政收入是什么樣的影響,企業的負擔是什么樣的變化,有多少戶負擔是增加了,增加了多少,有多少戶負擔是降低的,降低多少,負擔增加和減少不同檔次水平的各有多少戶,納稅企業由盈利變虧損和由虧損變盈利的有多少戶等等,測算得細致而縝密。
“我們還對原稅制下企業和產品實際稅負分布狀況進行了測算,在我印象中,70%多的企業稅賦集中在價內稅的14%左右。新稅制最終選擇實行價外稅17%的稅率,就相當于當時的價內稅率14.53%。選擇17%的稅率,可以比較好地貫徹改革所提出的原則要求。”
“劉克崮司長對研究測算工作抓得很緊,及時和我們對測算結果進行討論,這些測算結果為部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和依據。”
“當時的條件和現在相比可落后多了,那時我們處只有兩臺386電腦,用全國數據測算一個方案,要一天一夜,那兩臺老式打印機打印一個大的方案,滋滋喇喇地得響上一天。”朱振民回憶說。為趕時間,那時他們經常白天晚上連軸轉。在改革方案研究制定過程中,部領導更是殫精竭慮。一次,已經過了夜里12點多了,部領導急等著要用的一個重要測算方案剛剛完成。朱振民和王征騎上自行車,匆匆趕回部里。劉仲藜部長、項懷誠副部長、劉克崮司長還在辦公室里等著他們。匯報之后,朱振民不經意地向部領導反映了他們的設備情況,項部長當即批給8萬元額度,為他們添置了一臺486計算機和打印機,使他們的工作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也讓他們感到十分溫暖。
新稅制正式出臺實施之后,證明整個方案的設計,包括稅率的選擇非常符合實際,使財政收入和企業負擔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結合點。
最優是理想次優是實際
1994年的稅制改革已經過去十多年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的新要求,我國的稅收制度將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增值稅轉型改革方案在部分地區試行后也即將在全國啟動。
1994年改革時選擇了生產型增值稅,主要是基于當時的經濟背景和改革的客觀條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實行漸進式改革,使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在各方面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朱振民這樣認為,改革所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目標,但最后制定政策和選擇方案時,離理想化的目標一般總是有一定差距。最后決策所選擇的方案,與理想化的目標相比,往往不是最優,而是次優,這是基于一種實事求是的現實選擇。如果我們每一次選擇都能夠實現次優,累計起來,就是最優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