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第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8.0%,漲幅比去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進入2008年以來,我國的CPI連續創出多年以來的新高。1月上漲7.1%,是1997年以來的月度新高;2月上漲8.7%,是1996年5月以來12年的新高;3月雖然略有回落,但同比上漲也高達8.3%,超過不少機構的預測。過高的CPI,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算好稅收賬,就成了一個必須引起關注的問題。
稅收賬中最直接的是收入賬。從收入角度看,CPI上漲意味著居民購買消費品的支出增加。由于我國現行的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靜態地看,這應該會帶來稅收收入的增加。事實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也有較快的增長。統計顯示,第一季度,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上漲7.4%(3月份上漲7.8%),比去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9%(3月份上漲8.0%),比去年同期高4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8%(3月份上漲11.0%),比去年同期高5.7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顯示,我國物價上漲壓力明顯,通貨膨脹的陰影日漸擴大。在這種背景下,按照現價計算的稅收收入必然也會相應增長。有關部門應隨時關注、認真分析,把稅收收入中由此帶來的收入增長算清楚,做到心中有數。
稅收賬中更復雜、更重要的是民生賬。CPI的各項指標都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而其中人民生活中必需的糧、油、肉、蛋等食品類商品的總體價格同比上漲幅度達21.0%,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8個百分點,是CPI上漲中的大頭兒。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產品價格較快上漲,是一個從去年開始的連續過程,其結果是老百姓明顯感到生活負擔加重。而從稅收的角度看,如果物價上漲帶來納稅人名義收入增加,但原有的納稅扣除額不變,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不變,超額累進稅率不變,實際上就相當于增加了納稅人的負擔。從民生財政、民生稅收的角度思考納稅人的稅收負擔,思考稅收負擔與其他生活負擔的關系,在必要時進行適當調整,是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
稅收賬中還要算的是調節賬。利用稅收杠桿調節經濟,早已是政府的一種常用手段,但稅收絕不是萬能的。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政府可以選擇的稅收手段不少。比如,對調控外貿出口、減少巨額順差可以發揮作用的出口(征)退稅政策,對抑制消費膨脹有積極影響的消費稅、財產稅改革,對中低收入和小規模個體經營者傾斜、扶持的稅收政策,以及在股市、房地產等投資領域確立有利于民眾規避投資風險的稅收制度等。這些調節的手段,有的是臨時性的,有的是長期的,但都會對社會經濟產生相應的影響。在這里,我們一定要算清短期賬和長期賬,既要發揮好稅收的調節作用,又要維護稅法的嚴肅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