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最令人傾倒之處是“幽”,因其生長在深山野谷,不以境寂而色遜,不因谷空而貌衰,洗凈那種綺麗香澤的姿態,以清婉素淡的香氣長葆本性之美。人民幣保本理財產品“生長”在銀行,在銀行眾多理財品種中以長期穩定的收益凸顯它的本色,也正多了銀行層面的擔保和管理,取得投資者的信賴。

人民幣保本產品熱賣
2008年第一季度境內外股市恐慌性下跌似乎并沒有牽動到銀行理財市場的神經。據最新的不完全統計,第一季度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在950只左右,而上年同期總數只有近500只,發行數量增加了近一倍。招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發行數量居前。
對于股票和基金,多少有點“靠天吃飯”的味道,股市連續幾個月的“陰雨天”,讓投資者從一夜暴富的夢想回歸現實。而各家銀行推出的人民幣保本理財產品,主打低風險、高收益的招牌,贏得不少投資者的青睞。
其實,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2月份,32家商業銀行共發行218款理財產品,比 1月份減少了99款。但是在 2月份的產品中,雖然保本固定收益產品發行數量驟減,但短期人民幣保本固定收益產品明顯受到銀行和投資者青睞。受到浮動產品收益不佳和股市動蕩的影響,投資者對于銀行短期保本固定收益產品興趣日增。而3月份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產品重新占據主導地位,占到總數的77%,大大高于上年末水平,已經接近上年初78%的比例。而且人民幣保本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全為短期產品,投資期一般保持在3個月。
雖然近期股票和基金連守損失,但是低風險人民幣保本理財品種波瀾不驚。第一季度的到期產品有500多只,固定收益產品的年收益率在2.5%~6%之間,其中信托貸款類產品收益居前。
與股票、保險、基金和信托等理財產品相比,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由于多了銀行層面的擔保和管理,因而這類理財產品天生便具有穩健理財的特征。這也讓銀行抓住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銷售良機。
目前,人民幣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多為短期產品,一般運作模式以債券投資和信托募集資金為主,而以后者為固定收益產品的主流品種,收益率一般為3%-5%,本金有保障。這類產品適合是年齡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投資者。
四類本幣保本理財產品大比拼
我國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的基礎資產主要為銀行間市場國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央行票據、企業債、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金融市場上信托計劃等,近年來其投資對象又擴展到股票等投資品種。目前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托型、掛鉤型及QDII型。
1、債券型
債券型本幣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一般投資于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為投資者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的機會。債券類產品的風險遠低于掛鉤股票、基金、匯率等其他浮動收益類產品。在市場不發生特別大變動的情況下,這一類型的理財產品收益基本能夠達到銀行預先設定的標準。穩健投資者需要重配債券或準債券類產品。例如2008年3月,建設銀行推出了利得盈債券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委托起始金額50000元,委托管理期為91日,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3.35%。
2、信托型
信托型本幣理財產品,投資于有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托產品,也有投資于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托的產品。這類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一般在募集前就已經確定了投資目的,同時銀行會加入資金監管,必要時還會引入連帶責任擔保,因此信用等級較高,收益率也比純投向于貨幣市場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高。例如2008年3月建設銀行推出新一期利得盈特別產品,在降低投資風險的情況下,提供更高的保本收益,該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5.55%。該產品屬于保本浮動收益型人民幣信托類理財產品,期限1年,投資起點5萬元,遞增金額1000元,建設銀行提供保本承諾,產品保本率為100%。
3、掛鉤型
掛鉤型本幣理財產品,產品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如與股票掛鉤、與匯率掛鉤、與利率掛鉤、與國際黃金價格掛鉤、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與道#8226;瓊斯指數或與港股等掛鉤。例如2007年12月,民生銀行推出B股掛鉤100%保本結構性理財產品。該產品期限1年,100%保證本金,每半年計算并支付利息一次,掛鉤標的為在上海B股市場和深圳B股市場掛牌交易的兩籃子股票。
4、QDII型
QDII型本幣理財產品,簡單說即是投資者將手中的人民幣資金委托給被監管部門認證的商業銀行,由銀行將人民幣資金兌換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資,到期后將美元收益及本金結匯成人民幣后分配給投資者的理財產品。不過,受美國次級債風波影響,全球股市大幅下跌,中國內地基金系QDII以及大部分銀行系QDII產品均出現了凈值的大幅縮水,讓投資者對QDII產品極度失望。不過2008年1月24日,交通銀行的“得利寶#8226;QDII-澳視群雄”在向投資者支付首次收益時,卻放出了一顆“衛星”———年化收益率高達15%左右。可見,對于QDII的投資策略應該是“先保本,再增值”。

信托型產品成當家主流
去年理財界最流行“跑不過劉翔也要跑贏CPI”,而目前“跑贏存款利率”成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熱點。
建設銀行理財師楊飛認為,對于穩健投資者來說,并非只有存款和債券等風險小的產品,還有一款產品是非常適合的,那就是近期各家銀行頻繁推出的保本浮動型信托類人民幣理財產品。此類產品其實是一種集合資金信托,資金的用途主要是國內一些有信貸需求的AAA級企業或國有大型企業,說白了就是投資者委托銀行和信托公司把錢貸給這些信用良好的企業,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內,從而收取比銀行存款更高的利息收益。由于是AAA級企業,又有銀行做保本的保障,從風險角度來說產品的風險是極低的。
那么,這類保本型理財產品與銀行儲蓄和債券又有哪些區別呢?
第一,銀行儲蓄對一般投資者來說是一種安全的投資方式,對存款金額也沒有限制,當需要錢時可以非常方便的取出。但銀行儲蓄的收益是固定的,即使經過幾次上調利息,但與較高的通貨膨脹率相比也是比較低的,對于手頭閑置資金比較多的投資者來說,銀行儲蓄可能就無法滿足他們的收益要求,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損失。而此類信托產品雖然不能承諾最低收益,而且中途也不能提前中止,但其收益率是浮動的,銀行也不負責代扣利息稅,收益往往較高,當然,這類貸款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門檻較高,一般最低投資金額為5萬元。
第二,目前我國市場上的債券品種主要有國債和企業債券,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安全性很高,素有“金邊債券”之稱,同時我國國債利率比同期銀行存款的利率要高,而且不征收利息所得稅,因此投資國債是一種非常安全而且收益較高的投資方式。而目前我國發行的企業債券主要由國有大型企業發行,與國債有相似的特點,而此類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雖然是浮動的,但依然要高于債券的收益,從近期發行的此類人民幣理財產品來看,一般會高出一個多百分點。
可以看出,此類保本浮動型信托類人民幣理財產品比較適合收入水平較高、閑置資金較多、追求本金安全且對收益水平要求也較高的投資者。
《私人理財》點評:在銀行理財產品中,“保本”二字是一把雙刃劍,本金得到保證的前提是犧牲掉部分收益,獲利較低。由于目前處于加息周期中,而且存款期限越長,利率上調幅度可能越大,因而理財產品期限越長,加息帶來的損失越大,可能會出現產品到期后跑不過儲蓄存款利率的情況,投資者在產品期限的選擇上應盡量回避長期產品,選擇那些收益率與銀行定期存款保持較大優勢,風險相對較小的短期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