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建中央今年在政協會議上的一號提案,到近期成思危先生表示應該征收資本利得稅,無不表現了對于股市稅收的通盤考慮。但迄今為止,建言僅止于建言,取消印花稅的傳聞不過是投資者絕望心境的反應,而征收資本利得稅更是遭到如潮的反對聲浪。
其實,對股票投資者征收利得稅,這關系到1.3億投資者的大事,應該是非常值得慎重考慮。筆者來討論一下這個提議的合理性。
首先,股市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是居民的儲蓄存款并非國家投入。
經過短短的18年的發展,在07年A股市場總市值達到33萬億,已經是GDP的156%,流通市值也一度達到10萬億,而在現在的股票的構成中,國有成份在占據了絕對的比例。這個發展過程中,股票市場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是由居民的儲蓄存款轉化而來,其中國家并沒有投入,但國資卻獲得了最大的增值,這是一個最根本的事實。
其次,市場的承接能力不足的狀況下開始征收利得稅不利于市場發展。
我們的市場的承接能力還非常薄弱。雖然現在市值規模已經很大,但市場現在離完全滿足直接融資的要求還有非常大的距離。由于A股市場的局限性,一大批的國有企業還未能上市,還有數量非常多的企業在苦苦等待相關部門的放行準備遠赴重洋渴求上市,紅籌股的回歸還在盼望著市場好轉,還有更多數量的中小企業在翹首以待,這些都需要市場的繼續保持繁榮狀態才能完成,而開征收利得稅并不利于市場的繁榮。
再次,投資者的總回報水平是負數的情況下開始征收利得稅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2007年,國家從投資者手中征去了2005億元印花稅,中介機構又從投資者手中抽走了超過1500億元的交易傭金,兩項數字之和甚至超過了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3202億元。而且利潤的分配是按股份的比例來進行,流通股東只能享受其中大約30%的利潤。這樣我們的的流通股東的總回報是負數。
另外A股票市場現在的股票大比例分紅的習慣還沒有形成,上市公司的現在息率水平只有1.14%,在印花稅提高了2倍后,每交易一次是要付出1%的交易成本,而A股投資者每年的換手習慣是5到10次。就算是投資性買入的投資者,現在的分紅習慣,相對于現在一年期的銀行存款4.14%來說,現在的息率水平也顯得吸引力的不足,更不用說相對于國債市場超過的4%的收益率水平和企業債的6%的收益率水平。我們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上市公司的分紅水平的不足的情況確實存在,所以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開始征收利得稅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還有,投資者相互搏弈中贏利方要征收利得稅必然造成資金總量不斷減少。
既然投資環境不足,很多投資者很難忍受漫長的年代來等待回報,那只能夠從投資者互相之間來獲得利潤,當一方賺時,必有另一方賠,這好象相對公平。但當賺方要證稅,那另外一方找誰去補償?不公平就此出現。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這將永遠打破平衡的搏弈環境,資金以高昂的利得稅的形式源源不斷地流出,必然會造成資金量迅速減少,造成加速股票價格向下移動的重要因素。
最后,同一投資者贏利時要征收利得稅但在虧損時間卻得不到補償并不公平。
股市有漲有跌,有牛市就必有熊市,雖然大部分的人不愿意承認,但卻是客觀規律。有市場好的時候必然有市場差的階段,牛市賺的錢一不小心就往往會在熊市中還回去,市場往往是反復無常的。如果在贏利時要征稅的話就應該在虧損時補回,這就相對公平。但是,在實施稅收政策中,投資者在牛市中好不容易賺的幾個小錢要被征稅的話,在熊市萬一還回去的情況發生后難道稅局會補回?恐怕是一件沒有那么容易的事,這并不公平。
總的來說,伴隨著證券市場的飛速發展,國有資產也得到快速增值,國家已經是最大的得益者,而股民是付出者應該善待之,應該是鼓勵其投資行為而非限制,甚至應該設立貢獻獎,而不應該對付出者征稅。萬一征收利得稅,將是對全體投資者的信心是一個嚴重的打擊,繼而會對股票市場的毀滅性的打擊,決不可以輕率出臺。這是一個關系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大事,有關方面應該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