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距國家再次提高鋼坯、線材等部分鋼材出口關稅稅率已滿一周,國內鋼材市場風平浪靜,受到調控的各個鋼材品種價格基本保持穩定。
2007年12月底,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了《2008年關稅實施方案》。中國聯合鋼鐵網分析師表示,國內鋼材市場所受的影響還沒怎么顯現。“出口合同提前一兩個月就簽訂了,保稅區里也囤積著不少鋼材呢。”不過他預計,雖然短期內影響不大,但國家陸續使用宏觀調控手段,對鋼鐵行業的影響將會在一段時間后連鎖顯現。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認為,隨著多輪出口稅收政策的調控,從2007年10月份起國內鋼材出口已有明顯回落,照此水平,2008年將比2007年減少出口粗鋼2000萬噸左右。同時他還提醒,由于2008年又有大量新增產能投放,國內出口沖動依然強勁,如出口反彈還可能引來國家新的調控。
2007年1月-11月,國內粗鋼產量44783萬噸,比2006年同期增加6409萬噸;全年預計粗鋼產量4.9億噸,比2006年增加6740萬噸,增長16%。截至2007年12月上旬,國內市場長材(螺紋鋼、線材等)均價上漲38.93%,中板均價每噸5376元,均創歷史最高。
“大好形勢”的取得,自然主要是源于國內鋼鐵行業的強勁發展。2007年1月-11月,我國鋼材和鋼坯出口量達到6416萬噸,與進口相抵,折凈出口粗鋼5110萬噸,比2006年同期增加2117萬噸,增長70.7%。據權威人士預計,折合鋼量進出口對沖后,2007年我國將凈出口粗鋼5458萬噸,比2006年增加約2000萬噸,增長57%,出口量占到2007年全國總產量的11.1%。
“凈出口5458萬噸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我國全年新增鋼產量6740萬噸的80%以上都用于出口。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大量的出口掩蓋了國內鋼鐵產能過剩的矛盾,支撐了國內鋼鐵行業產量和價格的高位運行,換來了眾多鋼鐵生產和貿易企業的‘好年景’。”
業內人士表示,礦產資源約束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據了解,為生產2007年出口的5458萬噸粗鋼,我國共消費了鐵礦石成品礦約7800萬噸,超過全年鐵礦石進口增加量,并由此引發海運費成倍上漲。著名經濟學家樊鋼指出,我國鋼材之所以能憑借低價優勢占領國際市場,成為鋼材出口第一大國,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勞動工資、社會保障等必要開支沒有完全計入成本基礎上的,這種過度出口事實上是把后代應當享有的資源拿來補貼外國人當前的消費,將對中國造成長期損失,這種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此外,鋼鐵企業大量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抑制鋼鐵行業過度擴張的努力,不但不利于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實現,而且為國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業內人士表示:“一旦國際市場需求回落,鋼鐵產能過剩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對各方面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將是空前的。”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出口在短期內可以解決我國鋼鐵行業供大于求的矛盾,緩和產能繼續釋放帶來的過剩壓力,但長期來看,鋼鐵行業將面臨國外反補貼、反傾銷制裁,鐵礦石、燃料等資源成本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市場需求將日趨飽和,后續發展終將難以為繼。鋼鐵行業過于依賴出口而形成的非理性擴張必須遏制,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對外貿易摩擦矛盾,換來鋼鐵行業的長久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