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我們常聽到“甜美的歌聲”、“溫暖的目光”這樣的語言,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甜”是味覺感受,“美”是視覺感受,為什么可以用“甜美”形容“歌聲”?“溫暖”是觸覺感受,為什么可以用“溫暖”形容“目光”呢?其實,這些語言都是運用了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通感。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就是一種把適用于甲類感官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去,使各種感官彼此溝通的修辭手法。
巧用通感,可以突破人的思維定勢和語言的局限,創造出美妙雋永、情趣盎然的意境,使讀者得到豐富而全面的藝術感受。
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描寫琵琶女精彩的演奏:“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化聽覺為視覺,寫出了樂聲的清越圓潤,鏗鏘悅耳。
宋代宋祁《玉樓春》中有佳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境界全出。“鬧”字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感受,帶給讀者一種春意蓬勃的美感。
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被視為寫景經典:“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將“縷縷清香”比擬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化嗅覺為聽覺,寫出了荷香的清幽,身心的愉悅,營造了寧靜、閑適的美妙意境,置身其中,令人陶然忘我,忘記俗世紛擾,忘記心底憂郁。
我們應如何運用好通感技巧,為作文增添亮點呢?
首先。要全面感知描寫對象。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這就告訴我們在觀察某一對象時,要讓感官們彌漫一氣,形、色、味、音、質一起探究,從而捕捉到完整的藝術形象。只有先讓認識對象的感官相通,才有人們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后才會有修辭手法的“通感”。
其次,要善于想像和聯想。沒有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就沒有“通感”的修辭。我們要克服對描寫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調動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描寫對象的感悟,從而獲得豐富的美感。閑逢天邊白云,我們仿佛感觸到它的溫柔;聆聽山間小溪,我們似乎看到它內心的純凈;呼吸芬芳的氣息,我們好像品嘗到果實的甜美。
再次,要找到雙方的相似點。通感的使用常與比喻、移就、比擬相映生輝。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兩句詩中,作者將“琵琶聲”比喻為“落入玉盤”的“大珠小珠”,兩者的相似點是圓潤光澤、清澈美麗。再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作者把紅杏花朵之繁盛,描摹為人聲之喧鬧,兩者的相似點是個體數量眾多。
最后,要努力追求創新性。田震的一首名為《風雨彩虹,鏗鏘玫瑰》的歌曲,曾令許多歌迷傾倒,它以遒勁有力的旋律唱出了中國女足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它的歌詞“鏗鏘玫瑰”更讓我們眼前一亮,“玫瑰”何以“鏗鏘”?細品慢嚼,才悟其中妙處。這里即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化視覺體驗為聽覺感受,既貼切生動,又能強化意義的表達,體現了詞作者執著創新的追求。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心有所動,躍躍欲試。別急,我這里再列舉幾個通感句,就算是拋磚引玉吧。
1.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同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
2.黃昏時的陽光,溫柔得就像纖細的絲帶,輕輕地拂過臉頰。
3.在父親嚴厲的呵斥聲中,我闖到一股濃烈的火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