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還在讀小學4年級,一天,放學路上,伯父雙手張開,不讓我通過,問:100個和尚,分100個饅頭,大和尚一個人分3個,小和尚3個人分一個,正好分完,這寺院里有多少個太和尚,多少個小和尚?我說算不出來,伯父不讓我回家,我鉆向東,他攔到東,我跑向西,他擋到西,心急火燎中我一下冒出了大和尚25個,小和尚75個,伯父呵呵大笑,讓開了大道,瞇細了眼睛對我大加表揚,此后,我將這個問題販到了學校,問這個,考那個,成了我逗趣的法寶,
其實,我那次并沒有算出來,只是直覺讓我撞上了,讀中學以后,才曉得這是宋代程大位編撰的《算法統宗》中的一道名題,將3個小和尚和一個大和尚分為一組,這一組正好分4個饅頭,如此,100/4=25(組),得出25個大和尚、75個小和尚正好分完:法子真聰明,比傳統算術和方程都高明多了,就這100個和尚和100個饅頭,建立了我對數學最初的興趣:不用背,不用記,也不費錢,想想算算,興趣就來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