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的春雨,亭亭的夏荷,南飛的秋雁,飄零的冬雪……大自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畫面。如何把大自然的美景描繪得神韻透徹,讓你的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呢?下面向同學們介紹寫景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寫景要有選擇。有些同學寫景時,總是想把眼里所見到的一古腦地都寫出來,而不去考慮這些景物與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有多大關系。景物描寫是為中心服務的,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因此景物的選取通常要有典型性,要與文中的人與事密切相關。比如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的所見之景一定很多,但作者只選了兩處:鋸木場后的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街上的布告欄前圍滿了人。這樣寫景,巧妙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為“最后一課”埋下了伏筆。
二、寫景要抓住特征。世間萬物,各具情態,各具風騷。要寫好景物,須得仔細觀察,抓住特征,注意色、形、態的區別,方能纖毫畢現,栩栩如生。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于百草園景致的描寫可謂是形神兼備,聲情并茂。寫黃蜂抓住“肥胖”,寫石井欄抓住“光滑”,寫云雀抓住“輕捷”。這樣寫,不僅把景物的特征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而且很好地體現了兒童的心理。
再如《濟南的冬天》中寫小雪時山上的矮松:“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緊扣雪后矮松的特征來寫,形象鮮明,白山尖與藍天相映襯,色彩艷麗動人。尤其寫山坡上的白雪與草色相混,顯示著群山“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的特征,更令人贊嘆不已。
三、寫景要注意層次。其一,要注意總體和局部的關系。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很好地處理了從總體到局部的問題。首先鳥瞰泉城的全貌,然后飽覽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讀者領到垂柳邊,領略濟南清麗秀美的景色。其二,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朱自清先生描繪春花圖,從樹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寫到地上的野花,由高到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個“不必說”從低到高,第二個“不必說”由高而低,層次井然,脈絡清晰,毫無雜亂之感。其三,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濟南的冬天》第四段寫景,則是由遠及近,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小山坡的村莊,再寫小村莊房頂上的積雪,層層推進,一目了然。
人們觀賞景物都有一定的規律,或定點環顧,或邊走邊看。我們描寫景物時也應遵循這個規律。只有選擇恰當的寫景順序,文章才能條理清楚,層次井然。
四、寫景要情景交融。文章本是無情物,要讓讀者感動,作者必須注入真情實意。朱自清對春花的描繪,作者賞花的欣喜之情,傾注于字里行間,由于感情的傾注,這些花仿佛變成了富于情感的活靈靈的小生物,畫面因此也抹上一層濃郁的抒情色彩。所以,傾注情感,由心而發,才能創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與景在文章里通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寫景時,要做到所描繪的畫面能與要抒發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如魯迅先生的《故鄉》,反映舊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時,筆下的景色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而腦海中閃現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時,則為“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景物描寫之中滲透著作者悲喜分明的感情。以景傳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五、寫景要善于想象。景物的描寫,有實有虛,實景的描繪是必要的,但不止是摹貌,還要傳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虛寫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春》,“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上眼,樹上仿佛滿是柳兒,杏兒,梨兒”,不僅寫出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而且帶給了讀者無限想象的余地。再如《濟南的冬天》,“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這種想象的筆法,使景物更傳神,更具人情味,入木三分。
課文中就有許多優秀的寫景片斷,同學們可在平時學習中注意揣摩學習作家們描寫景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