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老師們:你活得快樂嗎?
世上沒有比快樂更可貴、更為人們所普遍追求的了。快樂的愉悅和幸福感,是人類精神生活和健康標準的重要指標之一。可如今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攪得人們欲海翻波,物欲橫流。人們面對的誘惑實在太多。于是,多少人跳進商海一爭高低;多少人為工作、學歷、職稱傷透了腦筋;多少人為房子、車子苦苦追求;多少人在觀望著、艷羨著;一些人心中猶如一口充滿沸水的大鍋,不斷地上下翻滾,里邊卻什么也沒煮。
我怎樣才能快樂?快樂的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你自己!
快樂在寡欲
明朝人張岱的《快園道古》中有一段記載:書生胡九韶家境貧寒,每天下午焚香跪拜,感謝上天恩賜給他一日的清福。他的妻子譏笑他說:你一日三餐都喝菜粥,哪里還有“清福”?胡九韶回答說:“我的國家沒有兵戈戰(zhàn)禍,家中沒有饑荒凍餒,床上沒有病人,門庭沒有官司訴訟,這不是清福是什么?”
胡九韶對清福的解釋多么具體,又多么實在!按他的清福標準,我們?nèi)缃褚率匙⌒械馁|(zhì)量不知要超過古人多少倍,我們早該焚香頓首,謝天謝地了。然而現(xiàn)在很多人卻總是快樂不起來,何也?欲望太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欲望,對待理想,我們既要創(chuàng)造條件爭取成功,同時,期望值又不能太高。成也安然,敗也恬然,順其自然。人們沒有必要輕易地去羨慕別人,盲目模仿和追逐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精神世界。
像歷代的教書人一樣,教師中很少有富貴尊榮的大款,但他們神閑氣定,樂此不疲;沒有顯赫的地位,平凡得與平民百姓一模一樣,可混在人群中的他們,總有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高雅風度;成天與混沌小兒廝混,一會兒喜,一會兒嗔,但身上始終沾不上那市井俗氣;教了三四十年書的老教師,盡管發(fā)皆白、背已駝,可從其眼神里,分明能讀出如得道的長者一樣的豁達與泰然。
快樂在內(nèi)心
快樂是一種感覺,是一種體驗。快樂沒有什么標準,沒有固定的格式,快樂的生成沒有統(tǒng)一的條件,完全出于不同個體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正像薩特所說——“你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一位新加坡人寫的短文《畫中人》,里邊寫了一家三口:男的又臟又瘦,女的又丑又胖,小男孩黑如泥鰍。每天早晨,男人去打魚,女人擺地攤。黃昏夕陽里,男的用板車推了老婆和孩子,悠悠然回家去。常常是男人累得汗流浹背,卻總是笑瞇了眼,開心地看著坐在車上的妻兒爭吃雪糕。在夕陽的余暉里,這穿著破舊、又丑又窮的一家人,就這么暢快又盡情地笑著。文章結(jié)尾說:“唉,管什么男的講風度、女的講氣質(zhì),什么經(jīng)濟不景氣,這一家三口,每天快快樂樂地出海,快快樂樂地趕集,然后跟著夕陽回家,丑成那樣,窮成那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這則故事打動人心讓人久久不忘的,是文中一家三口對生活的那份自然與放松。美衣豐食不去羨慕,功名利祿不去張望,只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自在地去去來來。誰能說,他們的生活與上層人相比不另具有獨特的快樂?
快樂在追尋
會享受生活的人,才能不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不被負面情緒所傷,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有人曾請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寫一幅字,說要簡單易懂些的,能常看常思。林清玄想了想,就題筆寫了四個字:常思一二。那人看了,問是什么意思。林清玄說,人生不如意的事占十之八九,常想這些會讓人思想灰暗,精神頹廢,不思進取;要常想那一二的快樂,才能使人思想開朗、精神充沛,才會感到生之快樂。
人生在世,都希望生活得快快樂樂,而不是“凄凄慘慘戚戚”,沒有快樂,就要想方設法尋找快樂。只要理解了快樂的真諦,就有了尋找快樂的“秘方”。以滿意的心情對待自己,就能快樂。你做某件事,只要盡心盡力了,就不要一定要求達到高標準的十分滿意的收獲才感到快樂。你按計劃流暢地上完了一節(jié)課,你傾心改完了全班學生的作業(yè),你與學生欣快地一起活動,節(jié)日里你收到學生的賀卡,或者是學生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你都要緊緊攫住這瞬間即逝的快樂,滿意地欣賞,及時地放大,長久地體味。
避苦求樂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能苦會樂是凡人的坦然,化苦為樂是智者的超然。只要你經(jīng)常去開發(fā)快樂的寶藏,快樂就會長久地伴隨著你的教書生涯。
(作者單位:深圳市公明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