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對于陶行知,我是只知其人,不知其文。近日,翻閱到《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序言,不覺羞愧難當。因為我在張圣華先生(《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部主任)寫的序言中看到這樣的話:“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讀陶行知,不去積極實踐陶行知,那幾乎還沒有觸及到中國教育的實質,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樓,豈不誤認誤國?”此語實是振聾發聵,著實叫人汗顏。一個對陶行知知之甚少的人,竟然也人模人樣地呆在小學的一方講臺上,甚至還不知天高地厚地呆了近20年!
于是,懷著非常虔誠的態度,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
對于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位人品和思想都堪稱萬世楷模的人,我只能高山仰止。
陶行知先生對中國教育的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對民族振興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無不令人頂禮膜拜。他豐厚博大的教育理論,對今天的教育的確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本人愚鈍,對于陶公豐富的精神與理論,我自然是不可領會其萬一。閱讀本書,感受最深的是先生的平民情懷。
在那個風雨如晦、國難當頭的年代,陶行知先生敏銳的意識到,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強國必須強教育。他希望通過教育開啟民智,教化人民,通過普及教育,拯救民族。
因此,他辭去大學教授職務,專任平民教育促進會書記。他的目標是,讓普天下的勞苦大眾讀書識字。他把為大眾辦教育當作自己一生的大事業。他說,國家有一塊未開化的土地,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們沒盡到責任。
他在全國各地發動成立平民讀書學校,遇見車夫、漁民、要飯的孩子、飯館的廚子,他都教他們識字,并送上自己編的《平民千字課》,讓他們再去教身邊的人。他的行程甚至到了蒙古包里、監獄里、和尚廟里。《平民千字課》的發行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冊。“凡我腳跡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但是,國土之大,人數之眾,僅靠陶行知一雙草鞋,怎么能救助七千萬失學的孩子呢?于是他創辦了曉莊師范,打造了這個鄉村教育的典范。
我難以想象當時的情境,這位全國有名的大教授,大教育家,本可以在家盡享天倫之樂,然而,國家和人民慘痛的景象,讓他寢食難安。他放棄了一個大教授的優厚待遇,脫下西裝,穿上布衣草鞋,來到曉莊,來到這荒山野嶺、荊棘叢生、貧困混亂的地方,辦學校。青天為頂,黃土為地,這位大教授親自帶領學生建校舍、蓋禮堂、修圖書館,開荒種地,挑糞施肥。他要從這里開始,培養一百萬個鄉村教師,去改變一百萬個鄉村,從而使整個中國都富強起來。憑著先生的一腔熱血,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
陶先生說:“我們的希望:處處讀書,人人明理。”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他在《教育者之機會與責任》中說:中國現在受教育有三樁不平均的地方:(一)女子教育;(二)鄉村教育;(三)老人教育。時至今日,鄉村教育依然是我們國人心上的傷痛。
先生提倡,要重視女子的教育,重視鄉村教育,要兼顧老幼的教育。他在《小先生與民眾教育》中說:干民眾教育,便是要把教育、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
為了普及平民教育,陶行知以“愛滿天下”的情懷,開辦平民學校、創建平民讀書處、設立平民問字處。他還創造性地使用“小先生制”來普及教育。讓小先生“即知即傳人”,由小先生去普及最難普及的女子教育,小先生制的實施,“把教育化為‘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樣,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機會。”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陶行知的育才學校。這是一所創建于抗戰中的學校。陶行知在《致育才之友書》中講到,創辦育才學校是由五種動機結晶而成。
在漢口淪陷前20天,先生在臨時保育院看見一位害癩痢的小朋友在那兒指揮許多小朋友唱歌,他便請了一位音樂家教給這孩子音符和拍子,這孩子三天竟能將一支不曾聽過的歌用音符記錄下來。于是他發現這是一個極有音樂天賦的孩子。
后來,陶先生在參觀重慶臨時保育院時,院長說常有達官貴人大學教授來院選擇干兒子,他們當著難童說,這個禿子不要,這個麻子不要,這個嘴唇缺的不要,那個長得好我要。這些失掉父母的難童于今還要受這難受的刺激,聽了令人憤慨。當時先生表示若他來選,只問他有無才干。倘使有才干,雖是禿子、麻子、缺嘴都要。不要他們做干兒子,只是為民族培養人才之幼苗。
于是先生決定創辦育才學校。隨即募集資金,物色教師,派遣測驗團分赴各地選擇難童。那個害癩痢的小朋友即有幸被選中,據說后來成了著名的音樂教授。
后來,由于經費緊缺,學校難以維持,已是山窮水盡了。很多朋友勸先生將學校停辦。但先生考慮再三,想到山東武訓先生,以一個乞丐而創辦三個義塾,而自己的處境比武訓要好,連一個學校也不能維持,將何以對得起小朋友,何以對得起中華民族!于是下定決心,堅持到底。給朋友們寫信,請求贊助。這樣,憑著先生的民族大義、平民情懷,以及朋友們的博愛精神,育才學校得以生存下來……
陶行知先生,這一位杰出的踐行者,譜寫了中國平民教育最燦爛的篇章。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導師,萬世師表!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點軍區點軍小學)
責任編輯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