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的兒子,從鄉下到小鎮,再到繁華的都市,直至大學畢業,來粵東執教已近六年,月工資足有千余元。可不少同事和學生都在閑聊中數落我,說我這人太土氣,生活太拮據;除了教書就是讀書、看書,日子會不會……總之,說我這一生除了書,還是書,怎么就不能活得瀟灑些?
是啊,十幾年了,我為何不能脫去這一身“土氣”?為何不能瀟灑走一回?我的心卻這樣告訴自己:我的父母是扎扎實實的鄉下人,是他們把勤勞、善良的本分教給了我;作為一名光榮而清貧的人民教師,那種無法卸下的師表責任,也教會我做人應該實在些。
人的生存方式是環境和教育造成的。即使我曾在都市生活過,受的教育也比鄉下人好得多;即使我也曾著西裝革履上北京、下深圳;即使我也發表過令青年學生羨慕的詩文,拿過“魯迅文學獎”;即使我也曾私下埋怨過鄉下人的落后與迂腐,但我自己卻仍無法“瀟灑”快活。因為,是鄉下人教會我無法不去認真地對待生活。
身居燎原鄉泥溝村,時值立秋待收時節,我看那田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場景,心頭又有一種“老土”的熱情。忙在其中又樂在其中的勞作快意,我是永遠都懷有深情的。一畦畦水田里,有蟲鳴蛙鼓少有的寧靜,有月下瓜棚溫馨的朗笑……春華秋實。鄉下的春天,每一寸土地都是希望,都有生機,都生長生命;而即使是在貧瘠的土地上,只要有鄉下人的勤勞、善良與本分,就會有秋的樸實與自然、成熟與深沉的姿態。因為鄉下人自給自足,土地是生命的生命。鄉下的泥土養育了幾輩輩人,也養育了我。
我熱愛鄉下的春與秋,熱愛樸實而又自然的成熟與充滿希望的氣息。它,能凈化和升華人的氣息,教會我怎樣與人處事,怎樣充實地生活。而我也一直堅信:人之一生,不能追求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卻可以尋得鄉下人一樣真實的生活情趣。菁菁校園有如水田一方,我們教師一生都在教書育人,苦在其中又樂在其中的感覺與鄉下人的勞作又有何區別呢?
當然,也許鄉下人的這種樸素、自足和單純只屬于不諳世事的孩童,或者只屬于一心想往“落葉歸根”的老人。可是,當一個人無可挽回地步入社會洪流,又無可挽回地被世俗日漸風化,變得世故起來的時候,或許會無可挽回地失去這種樸素、自足和單純。作為而立之年的人,應該在最復雜的人生經歷和渾濁理念當中保存對愛和被愛的渴望,以及對人性之本位——真實、向善和至美的追求。
因為,無愛的人生是蒼白無力的。教師這職業最需要愛。
有人說鄉下人貧窮,可誰不知道,正是有了那些貧窮的鄉下人,才使得我溫飽起來、富裕起來;有人說教師貧窮,可誰都知道,正是有了我們這些貧窮的教師,才使得更多的人擺脫了貧窮……
現世的人們,追求富足之后的文明、寧靜和更甜蜜的夢……生活在城市的邊緣,我卻冥頑不靈:我是永遠的鄉下人。因為我愛戀鄉下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我愛戀鄉下那生長五谷雜糧的土地,我更熱愛教書這清貧的事業。
(作者單位:廣東普寧市二中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