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信息化社會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明朗,這為科學教育提供了發展的契機,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歷史的實踐表明,國民素質,特別是國民的科學素質,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根本的制約因素。良好的國民科學素質不僅是20世紀發達國家興旺昌盛的經驗法寶,而且必將是21世紀各國揚帆遠航的根基所在。
一、發展小學科學教育是時代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的進步,教育本身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2006年2月國務院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明確指出:“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茖W教育質量,使中小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笨茖W素養已成為新世紀合格公民基本素質之一,關乎公民的生活質量的好壞,關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綜觀各國科學教育的改革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小學生抓起。確實,小學生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人力資源。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高低,不但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個人生活質量的好壞,而且也會影響到國家未來科學技術的興衰,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從世界范圍看,現代基礎科學教育改革起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無論其直接起因是什么,都是科學發展、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新一輪的科學課程改革,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與國際接軌,以“科學”課程取代開設了近二十年的“自然”課程。新一輪基礎教育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關注學習過程??茖W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并且在課程目標上將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與科學知識并列的目標,并加以細化。學生通過科學學習,要具有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小學科學課程建設必須與教師教育同步
科學課程目標的實現有賴于科學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科學課程實施及課程目標實現的基礎和前提,而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兩種性質的教師,在整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 毫無疑問,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科學教師的素質水平決定著科學課程實施的程度與效果。這一點從發達國家科學教育改革的經驗中已得到證實。發達國家科學教育改革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初步嘗試和失敗、70年代的反思、80年代的多元探索和對科學教育質量的重新審視,自90年代起進入了新的成熟的階段,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包括“科學新課程建設必須與科學教師教育同步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從內容體系上講,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標準領域,并強調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涉獵的知識面相當寬廣。小學科學課程對教師知識水平、思維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在知識結構上,要求教師要審視和了解各個學科及各個領域;在教學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網絡系統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在教學功能上,要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等等。在教學組織上,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小學階段達成科學素養教育的基本途徑——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強調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組織教學,并明確告訴我們,科學素養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教師必須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獲得體驗、感受并內化。理想情況下,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的過程與獲得的理解和知識是協調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能否有機結合,有賴于教師是否能夠營造豐富的教學資源環境。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程要求更高層次的課程資源組織、策劃和安排。在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問題日漸增多、日趨復雜,信息量空前龐大,教師要面對如何選擇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的“貼近兒童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以“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要面對如何掌握和應用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以滿足課程與教學的需求。這說明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應是持續發展的。
三、小學科學教師可持續專業發展任重道遠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茖W教師的科學素養決定了科學課程資源的識別能力、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學教師的素質與水平非常重要。所以要有效實施小學科學課程,必須探索小學科學教師可持續專業發展策略。
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結構并不理想,許多教師的科學素質與新的標準和要求相去甚遠,最近,我們在全省范圍內對小學科學教師現狀進行了調查,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個市為例,在118名小學科學教師中,專職教師18名,僅占全市小學科學教師約15%;具有理科(數學包括在內)學歷背景的僅有46名,其中絕大多數又是數學背景;調查問卷中有69位教師選擇了“許多知識內容不懂或不完全懂”這一選項,有72位教師明確表示,主要精力沒有放在科學學科教學上。這幾項調查結果很有說服力,專職教師有限,兼職教師居多,不少人不具備相應的學科背景,很難勝任科學教師的角色。
我省自2002年秋季義務教育新課程省級實驗區啟動以來,在小學科學課程實施中,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第一位,搭橋鋪路,構筑小學科學教師成長、發展的平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但是,由于絕大部分科學教師是兼任,他們在任教學科的課時量不足的情況下,兼任部分科學教學任務,兼職的時間也不長,所以教師隊伍非常不穩定,影響了小學科學教師整體可持續專業發展。這種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使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狀況不容樂觀。
隨著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深層次問題逐漸浮現出來,如對科學的過程、科學究竟是什么沒有真正理解。這樣的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新的標準和要求下,小學科學教師僅僅掌握科學知識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可以預計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小學科學教師仍將是兼職居多且隊伍不穩定,普遍存在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時間有限、經費不足等情況。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以達成小學科學課程目標,急需我們去研究探索。因此,在課程實施和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通過教師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來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科學課程培養目標、科學學科學習特點,以及小學生認知過程等因素考慮;還是從個人生活角度、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要求等方面考慮,都要加快發展科學教育,尤其是加強基礎教育中的小學科學教育。
樹立新的課程理念,加強課程建設,在實施小學科學課程之際,加強小學科學教師的職前與職后培訓,提升科學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探索小學科學教師可持續專業發展策略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和建設的首要任務。我們迫切需要開展對如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探索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培訓目標與方式,嘗試性地提出對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養評價的指標,研制評價方式,檢驗是否達成教師培訓目標,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可以期待,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科學教師可持續專業發展策略,為小學科學教師繼續教育提供培訓標準、內容與方式,配合有效評價機制,達成提高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養的目標,并通過培訓目標的最終實現,為科學教育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
(作者單位: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
責任編輯蕭田